近期,,蘇浙滬多地一些領導干部摘口罩開會。日前,,國家衛(wèi)健委發(fā)布《關于印發(fā)公眾科學戴口罩指引的通知》,,稱居家、戶外,,無人員聚集,、通風良好的情況下普通公眾可不戴口罩。對于公眾來說,,啥時才可以放心摘口罩呢,?
截至目前,,除了北京、天津,、河北,、湖北之外,全國其他省份疫情防控應急響應級別均已下調(diào),,各地也在加速推進復工復產(chǎn),,社會生產(chǎn)生活秩序正朝著正常狀態(tài)轉(zhuǎn)變。何時可以放心摘下口罩,,不僅關系到生活成本,,也是普通民眾判斷我們離正常生活還有多遠的一個最直觀標準。
應該說,,眼下多地出臺新的口罩佩戴指南,,明確哪些地方可以摘口罩,以及部分地方公職人員帶頭“摘口罩”開會,,這些都在向社會傳遞出直接信號——疫情防控向好,,有選擇地摘口罩,已經(jīng)具備客觀條件,,不分場合戴口罩,,不僅無必要,也是一種過度防控,。當然,,對于不少民眾來說,經(jīng)歷長達兩個多月的“特殊生活”,,對摘口罩出行有一定顧慮,,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正如疫情防控的進展有過程,,社會生活秩序,、人們的行為習慣乃至心理,從疫情中恢復過來,,也同樣需要過程,。
所以,在最大限度減少過度防控的角度,,引導人們科學選擇“戴與不戴”口罩,,還需要做好配套的服務。一些地方發(fā)布口罩佩戴指南,,公職人員帶頭摘口罩參加會議,,當然是一種積極的做法,但是,人們不敢隨便摘口罩,,說到底還是安全感的恢復并未與疫情防控的進展同步,,這方面更重要的還是要繼續(xù)保障疫情信息公布的及時、公開透明,。如眼下不少地方面臨輸入性疫情風險,,對于輸入性案例的行動軌跡、觀察隔離信息等,,就該向社會作出詳細的公開,,如此讓民眾對疫情的任何發(fā)展都做到“心里有數(shù)”,自然能夠減少盲目的擔心,。
除此之外,,隨著疫情形勢變化,一些眼下可能已經(jīng)過時,、過度的防控舉措,,也該與時俱進予以調(diào)整,避免給社會造成不必要的誤導,。當然,,一些必要的防控措施可能依然不能盲目取消。在這兩個方面做好平衡,,給予民眾準確,、科學的預期,考驗防控的精準性,。
其實,,對這個問題,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場合,,甚至不同的人群,都需要因地制宜,,具體而論,。比如,去醫(yī)院等公共場所,,可能即便是疫情過去,易感人群養(yǎng)成戴口罩的習慣,,也是有其必要的,。而疫情期間所倡導的勤洗手等,也值得在平時生活中保留,,真正成為一種常態(tài)化的生活習慣,。
另有傳染病專家也建議:“流感季節(jié),傳染病高發(fā)期,人員密集場所和室內(nèi)密閉空間,,都還是建議戴口罩”,。而眼下各地倡導的適時摘下口罩,也并不是一概而論的,。如四川防疫專家就明確室內(nèi),、外運動,獨自駕車等12種情況可以摘口罩,,但在醫(yī)療機構就診或醫(yī)院探望病人時,,在機場、火車站,、高鐵站等人口密集場所,,依然建議戴口罩。換言之,,呼吁人們不該過度防控,,是有條件和選擇的,并不等于可以對口罩盲目“一摘了之”,。
而經(jīng)此一“疫”,,社會的“口罩文化”,也該有適當?shù)摹斑M化”,。與日本等國家相比,,我們的口罩文化并不是很濃厚,甚至人們對于日常生活中戴口罩的行為還多少有些偏見,,比如認為是“裝”,、是人際關系的隔膜。但經(jīng)歷這次的疫情后,,更多人意識到,,在一些地方和公共場合戴口罩,對自己對公共衛(wèi)生,,都是一種科學的做法,,不該隨意標簽化戴口罩的行為。所以,,在疫情過后,,普通家庭,常備一盒口罩,,以備不時之需,,它也有必要成為國人新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