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20年,,機器人已不是幻想 但它還沒有“以假亂真”的野心
在諸多科幻作品中,2020年代表著那個遙遠的,、一切皆有可能的未來:汽車可以在天上飛,,人的意識可以在互聯(lián)網(wǎng)中遨游,到處都是情商智商均在線的機器人,虛擬和現(xiàn)實纏繞在一起……
2020年已經(jīng)悄然而至,。它與科幻作品中的2020似乎不大相同,。
不過,無論是在幻想,,還是現(xiàn)實中,,人工智能都已經(jīng)成為社會重要的支撐技術(shù)之一。
讀懂人心的機器人,?目前他們還不懂何為人心
2020年,,38歲的機器人心理學家蘇珊·卡爾文,被機器人赫比騙了,。
赫比告訴她,,她悄悄喜歡著的那個人——米爾頓·阿希,也愛她,。一向矜持的學者蘇珊,,在這個消息面前,變回了一個小女孩,。
赫比,,是機器人公司莫名其妙造出的一臺能讀懂人心的機器人。公司的專家們始終不明白,,究竟是哪道工序出了錯,,讓赫比有了這項多余的能力。
但是,,赫比依然嚴格遵循著“機器人三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
他不傷害人,于是他撒謊,。他投其所好地對人們的提問做出回答,,只是為了避免傷害人的感情。
這個故事發(fā)生在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說集《我,,機器人》中,。注意,小說寫于上世紀四五十年代,。
遺憾,,也慶幸,我們現(xiàn)在還無法擁有赫比先生,。
讀懂人心,?不好意思,機器人不知道何為人心,。它們確實能和人類插科打諢地聊上幾句,,偶爾也會陰差陽錯地聊到你心坎上,。但這背后,是語料庫,,是算法,,是概率。
我們至今還造不出善解人意的機器人,。
如今,,人工智能會下圍棋,能打王者榮耀,,成績也都還不錯,。但從學習效率的角度來講,實在算不上高,。
舉個例子,,人只需要在駕校學習十幾到幾十個小時,就能開車上路,;開上個五六年,,就成了“老司機”。機器雖然可以不眠不休,,但它要花十萬甚至上百萬個小時才能習得一項技能,。更要命的是,機器很難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每一項科目,對它來說,,都是全新,。所謂“數(shù)學學得好,物理不會差”這種事情,,在機器身上是不存在的,。
研究者也提出了很多人工智能的前進方向,比如自監(jiān)督學習,、無標簽數(shù)據(jù)訓練等,。人們也在期待新的超越深度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機器學習技術(shù)。畢竟,,直到現(xiàn)在,,深度神經(jīng)網(wǎng)絡依然是個黑箱。人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常常也有種蘇珊面對赫比的無力感——你究竟哪里出了錯?
阿西莫夫最為著名的是他的“機器人三定律”,。在這一點上,,我們的2020年跟上了科幻作家思想的步伐,人工智能帶來的倫理問題已經(jīng)開始叩問社會管理體系。但解決這些問題,,沒法靠抽象的定律,,還得靠具體的共識和措施。
用腦機接口控制機甲,?連馬斯克都沒說要這么干
2020年,,一頭怪獸出現(xiàn)在阿拉斯加海域。
它是來自外星球的巨型怪物,。環(huán)太平洋地區(qū)海底深處的缺口,,成為外星球入侵地球的通道。
其實,,為了抵御巨獸,,人類一直在做準備。他們組建了機甲戰(zhàn)隊,。這些巨大的機械士兵,,由兩名腦部神經(jīng)網(wǎng)絡互相連接的操縱者進行操作。機甲,,成為士兵身體的延伸,;而鋼鐵巨獸,因為人的操控,,也有了智能,。
怪獸和機甲戰(zhàn)士一打起來,那動靜之大,,簡直是天地為之變色,。不過,外星人似乎智商不太高,,總派怪獸來“肉搏”,;人類顯然棋高一著,“不止于大”,,還有著不俗的機械,、電子工程和軟硬件技術(shù)。
這樣的硬核戰(zhàn)爭發(fā)生在電影《環(huán)太平洋》中,。電影上映于2013年,。
要讓機甲也身手矯健、反應迅速,,人類大腦就要與機甲直接連接,。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這一技術(shù)我們也有,,叫腦機接口,。
曾有專家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目前腦機接口技術(shù)已經(jīng)進入第三階段,。第一階段是科學幻想階段,,第二階段是科學論證階段,第三階段主要聚焦用什么技術(shù)路徑來實現(xiàn)腦機接口技術(shù),,也就是所謂的“技術(shù)爆發(fā)期”,。
腦機接口可大致分為兩種:侵入式和非侵入式。前者是在大腦中植入電極或者芯片,;后者則是用電極從頭皮上采集電信號,。
還好,我們并不需要面對外星人派來的巨型怪獸,,也就不用造出機甲戰(zhàn)隊來打架,。腦機接口技術(shù)目前主要用于醫(yī)療。
但和科幻作品中的描述相比,,現(xiàn)實可用的腦機接口技術(shù),,實在太過“小兒科”。畢竟,,侵入式的腦機接口,,存在感染風險,還會讓使用者頻繁忍受重新植入的痛苦,;而非侵入式的腦機接口,,操作起來麻煩,還并不精準,。一個非常影響“用戶體驗”的問題是,,腦機之間的信息傳輸速率會讓習慣上網(wǎng)沖浪的你仿佛回到農(nóng)耕時代,感嘆一句“車馬郵件都慢”,。
2019年,,被稱為“科學狂人”的馬斯克宣布他的公司Neuralink已經(jīng)找到了高效實現(xiàn)腦機接口的辦法——用一臺神經(jīng)手術(shù)機器人,向人類大腦植入一些很細的線,,通過USB-C接口,,實現(xiàn)大腦信號的讀取。其表示,,有望在2020年開始進行人體測試,。
雖然很多專家覺得這個想法還太激進,但他們依然對馬斯克的嘗試充滿期待,。
以假亂真的電子羊,?我們似乎還沒這個需求
2020年,里克很羨慕自己的鄰居,。鄰居養(yǎng)了一匹小馬駒,,是真馬,。
核戰(zhàn)后,,地球上的動物瀕臨滅絕,。想買真的,價格高昂,。
里克曾養(yǎng)了一只綿羊,,真的綿羊。羊死了后,,他弄回了一只電子羊,。那是一只精密到可以亂真的假綿羊,可以騙過樓里所有的鄰居,。
2020年,,人類已經(jīng)能造出仿生人。不過,,仿生人只能在外星球呆著,,服務移民的人類;一旦私自逃回地球,,就會被追捕,。如何分辨出仿生人?一項很關(guān)鍵的測試,,是看他們對野生動物是否有同情心,。
每一只活著的動物都太珍貴了,人類會不自覺地憐愛它們,。
這是小說《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中的故事,。1982年,根據(jù)小說改編的電影《銀翼殺手》上映,,它還有個名字,,就叫《公元2020》。
很多人會討論仿生人,,但在這里,,讓我們討論一下電子羊。
一只看起來軟乎乎的電子羊,,怎么生產(chǎn)出來的,?
其實,想做出逼真的電子寵物,,并不容易,。機器的行動方式通常是僵硬的,像小狗那樣旋轉(zhuǎn)跳躍,,有很高技術(shù)難度?,F(xiàn)在,,科研團隊也正在研究自適應柔性機器人,它們可以有更多獨特的運動方式,,能在奇奇怪怪的空間里更安全地工作,。但是,這對機器人的機械結(jié)構(gòu),、電機,、電子控制和材料選擇都有很高要求。
前段時間,,索尼公司推出了升級版的寵物電子狗Aibo,。它的長相和真正的寵物狗相去甚遠,滿臉都寫著“我是個機器人”,,絲毫不具有“以假亂真”的野心,。Aibo有人臉表情識別能力和創(chuàng)建室內(nèi)地圖的能力。它身上有22個節(jié)點和運動傳感器,,能對人類的撫摸做出反應,。它可以自然地搖尾巴,晃腦袋,,發(fā)出聲音,,與主人交流,滿屋子亂竄,。
不過,,不管它有多聰明,它還是一只一眼就能看出是冒牌貨的電子寵物狗,。人類未必需要聰明的寵物,,但需要能從中獲得溫暖和愛的寵物。
“擼貓”“吸狗”的快樂,,冷冰冰的機器還是沒法提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