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食用級”“對身體有益的食物對肌膚同樣有益”“你可以把我們的萬用油加進你的早餐沙冰里食用”“100%天然無合成的潤膚霜”……關于護膚,,總有層出不窮的新概念冒出來,如今“可食用”儼然成為最熱門的概念,。據(jù)《科技日報》報道,,有關商家宣稱,與其他化妝品相比,,“可食用”級護膚品具有更高的天然性和安全性,,其成分甚至達到可食用級別。
“食用級”護膚品,,真的適用嗎,?對這一問題的回答,需要分兩步走,。首先,,“食用級”護膚品,真的能夠食用嗎,?化妝品與食品屬于不同行業(yè),,二者使用部位不同,吸收成分不同,,所用原料及產(chǎn)品指標要求,、禁限用要求,所執(zhí)行的規(guī)范,、檢驗標準均不一樣,。正如專業(yè)人士指出的,從現(xiàn)有的標準以及規(guī)范來說,,化妝品是不可以食用的,,亦不存在“可食用”級化妝品這個概念。
其次,,即便能夠食用,,就一定是好的嗎?專家指出,,或許有些成分是可以食用的,,但并不是所有成分都能夠食用,而且能夠食用的,,也未必適合護膚,。正如人吃五谷雜糧,但五谷雜糧不可用于護膚,。一些食物中的個別成分的確可以起到護膚的作用,,但這些成分并不是通過直接涂抹吸收的。原因很簡單,食物里的成分很多都是大分子,,很難實現(xiàn)透皮吸收,,如果盲目添加可食用成分,有可能起到反作用,。
如果明明不能食用,,卻標注“食用級”,這就涉嫌虛假營銷,。如果部分成分確實可以食用,,可能涉及概念營銷,對其行為認定就有些困難,。問題的復雜性或許正在這里,。
全球知名的商業(yè)資訊專家赫克托·麥克唐納在《后真相時代》一書中說,在假新聞和另類事實大行其道的時代,,公眾重視對真相的關注,,然而真相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簡單,有可能被傳達者肢解,、扭曲和掩蓋,,于是出現(xiàn)了“片面真相”。某些商家炒作所謂“食用級”護膚品,,就類似“片面真相”,。
“片面真相”迷惑之處在于,就某個細節(jié)而言,,它可能是真的,,但片面不代表全面,局部不代表整體,。片面真相反而成為商家慣用伎倆——比如一臺電腦,有些廠家吹噓內(nèi)在如何強大,,但內(nèi)存只是電腦的一個指標,,一臺電腦的性能構成是很復雜的,遠不只是加內(nèi)存條的問題,。同樣,,即便有些護膚品的個別成分能夠食用,并不代表這款護膚品就好,。
商家之所以給商品打上“可食用”的標簽,,是摸準了消費者追求“純天然”的心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享受科技進步的同時也對吃穿用的商品變得警惕,,尤其是對以添加劑為代表的現(xiàn)代化學,感到憂慮甚至害怕。有些商家就利用消費者這種心理,,“投其所好”地加以宣傳包裝,。其實,添加劑并不必然有害,,而正如專家所說,,未經(jīng)過認證的“天然”或“有機”產(chǎn)品,反倒可能存在隱患,。這雖然涉及到公眾科學素養(yǎng)問題,,但是不可以作為商家提供片面真相,進行概念性營銷的理由,。
“食用級”護膚品可能又是一種套路營銷,,其模棱兩可、似是而非的說明,,不僅存在法律上的認定困難,,還給監(jiān)管帶來了挑戰(zhàn)。這就需要監(jiān)管部門提高科學素養(yǎng)和專業(yè)水平,,及時提醒消費者,。另外,商家營銷也應誠信為本,,套路玩多了,,當心把自己繞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