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藏過秘密文件的描花衣柜,打滿補丁的襁褓衣,,泛黃的高考成績通知單,,飄揚的拉丁舞裙……如果說歷史可以觸摸,那這些眼前的老物件無疑就是記憶的傳遞,。百年太原,,留下了許多飽含溫度的見證。它們承載著舊時光,,附著著時代的深刻印記,,沉淀著尋常的生活情感,記錄著光陰中的奮斗故事,。2月18日起,,太原日報社攜手山西時尚回響城市文化交流中心共同推出“老物件講述百年輝煌”大型融媒體專題。以物代史,,邂逅這段百年奮斗歷程的珍貴見證,,追溯太原百年的崢嶸歲月,窺見社會發(fā)展熾熱的歷程,,訴說跨越時空的巨大社會變遷。
今日推出:【老物件講述百年輝煌】時間線|光陰百年(3)1972-1981
【1972年】
當時國家實行配給制,,很多生活用品都要票證才能購買,。這種小盒子成了老百姓家里的必備物品,每月發(fā)的糧票,、布票,、肉號、副食號、購糧本等等,,都放在里面,。
這一年20歲的王變秀在臨汾紡織廠上班。業(yè)余時間,,她跟著同事學著繡了這兩只枕套,。布不是一般的棉布,也不是流行的有確良,,而是一種帶網(wǎng)眼的化纖面料,。圖案繪在布上,用普通的縫衣服針按格子繡就行,,類似現(xiàn)在的十字繡,。
5月23日,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公映
【1973年】
那時候人們極少買鞋,,都是手工縫制的布鞋,。納鞋底是做布鞋中一道最費時又費麻繩的工序。先把挽成把的麻捋順弄展,,再把寬些的麻選出撕劈成細狀,,就可搓捻做鞋用的麻繩了。
這一年,,吳保元結婚,,父母為她準備了這個緞子被面。紅太陽,、向日葵,、三面紅旗,以及“抓革命促生產(chǎn)”等圖案字眼,,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在親朋好友全力幫助下,在郵電后街蓋起了一間新房,,連鍋碗瓢盆都是鄰居們湊的,。
當時李瑞梅在農(nóng)村插隊,布票有限,,就自己用縫紉機縫制了這件假領子,。把毛衣套在假領子外面,領子翻出來很漂亮,。假領子既節(jié)省布料又換洗方便,,可以根據(jù)季節(jié)和服裝的色彩隨意搭配。
【1974年】
1974年春季,,吳宏濤所在的學校組織學生去王答公社王答大隊參加為期半個月的學農(nóng)勞動,,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聆聽憶苦思甜講座、插隊知識青年講座,,還做了社會調查,。樸實憨厚的鄉(xiāng)親們,殺豬燉肉給他們做大燴菜吃,,還專門給他們蒸饅頭,、做大米、做高粱面饸饹,。
1974年20歲的王懷柱家有了第二件家具,,找人做的平柜。割塊玻璃放在上面,,把家里的照片壓在玻璃板下,。玻璃門里面擺放著茶壺、茶杯,,平柜上面擺著紅色的玻璃花瓶,,里面插著一束鮮艷的塑料花,鐵皮暖壺也放在上面,。
王秀萍在晉源北瓦窯插隊,,貧協(xié)主任讓她去北瓦窯小學代三個月課,需要看準確的時間,。她把自己每個月的5元津貼攢下來,,買了一個果綠色的小鬧鐘。
學木樣工出身的申平在廣交會的展覽上,,我看上了一對單人沙發(fā),。回到太原后自己畫圖,、設計,、測量、備料,,做著這對沙發(fā),。
【1975年】
姜慧萍在董茹商店買了塑料圓環(huán)提手、一尺五的確良布,,回家用縫紉機軋起來,,就成了這個兜子。因為拿起來輕省方便,,還好看,,所以到大市場買饅頭、逛街,,都拎著它。圓環(huán)的直徑剛好能掛在自行車把上,騎車走在哪兒都感覺特別時髦,。
張獻君的父親在太重上班,,母親在太原市食品公司下屬的稻香村食品廠門市部工作。產(chǎn)假只有56天,,像廠里絕大多數(shù)雙職工家庭一樣,,張獻君被送到食品廠托兒所。為了方便母親接送,,父親做了這個小推車,。除了路上可以坐,還能坐在小車里吃飯,。中午困了,,把中間的小板兒放下來,鋪上小褥子,,還可以在車里睡覺,,這輛兒童推車陪伴了張獻君整個童年。
【1976年】
郭順元花了214元錢買了這臺孔雀牌九吋小黑白電視,。他家因此成了六平房宿舍里擁有電視機的第二戶人家,。
《十萬個為什么》是少年兒童出版社在20世紀60年代初編輯出版的一套青少年科普讀物,這套《十萬個為什么》是1976年出的第三版,,共21本分冊,,是施澤群買給孩子們看的。
粉碎“四人幫”后的一個星期天,,李克明與車間同事在五一廣場觀禮臺合影紀念
【1977年】
1977年戀愛期間,,成愛萍的老伴送給自己的禮物。買下以后特別稀罕,。平時也舍不得背,,休息下來,上街時候才背上,。
在太鐵電力段當徒工的丁曉明參加高考,,被北方交通大學錄取。1977年約570萬人參加高考,,最終錄取了33萬,,錄取率不足6%。
【1978年】
這套衣服是張秀玲父親1978年在上海定制的,。當時太鋼引進進口設備,,出于工作需要父親常與外國專家會面,所以為不同的季節(jié)定制了不同面料的中山裝,。
這件花棉襖是岳春青在1978年秋天做的,。自己裁剪,,自己縫制。面是新布,,里是舊布,,棉花是新棉花。袖口,、領口,、衣服邊都包著,等到快過春節(jié)時,,把包的這層布拆下來洗干凈,,然后再縫上去。當時布要布票才能買到,,所以衣服得省著穿,。
1978年秋,剛上班的張彩霞代表車間參加廠里的跑步,、籃球比賽,。專門到解放大樓買了當時很時興的上海產(chǎn)的回力牌運動鞋,這是自己擁有的第一雙名牌運動鞋,。
【1979年】
尚啟英在五一廣場開了照相攤,,成為改革開放后太原市第一批個體戶中的一員。這張留下的營業(yè)執(zhí)照是1985年的,。
王寶蘭到北戴河出差,,在新華書店買到超級暢銷小說《第二次握手》。
1979年初尚靜安要結婚了,,父親是干部,,要求不許要彩禮,不許找汽車,,一切從簡,。媽媽就和姨姨一起給她縫了這件紅棉襖。結婚當天坐著丈夫張會珍的自行車,,穿著這件紅棉襖就出嫁了,。
韓建林家買了一只藍色的玻璃花瓶,擺在新打的平柜上,。當年很多人家買了同款花瓶,,插著一束同樣鮮艷的塑料花。
【1980年】
這個煤油爐是1980年申利明結婚時在并東商場買的,,花了將近50塊錢,,當時工資是47塊7。這個爐子的好處就是不用生火,,隨開隨用,,尤其是夏天在家門口做飯,,特別省功夫。
孫鷹的哥哥參加了由省農(nóng)科院組織的英語考試,,并以全院第二名的成績被錄取參加了在南京舉辦的培訓班,。為了更好學習外語,在家里的幫助下,,花320元買下了這臺進口東芝單卡收錄機。媽媽認為,,智力投資,,再貴也值。
【1981年】
1981年中央電視臺開始播日本動畫片《鐵臂阿童木》,。陳慧芝給兩歲的女兒買了這款銀河放音機,。外殼上印有正飛向太空的阿童木,大概是50元錢,。當時還買了幾盤歌曲磁帶,,其中有一盤是《阿童木》插曲。
楊建斌用攢了整整一年的早餐錢——58塊6買來了這臺電唱機,。爸爸聽評劇,,他用來聽流行歌曲。
1981年初,,姜勇在山西大學生物系微生物專業(yè)學習,。當時教材短缺為了更好地學習,大家把老師的講義拿來,,自己動手油印裝訂,,滿足學習的需求。
閆茹母親因為身體不好而選擇學醫(yī),,心里卻一直懷揣著文學夢想,。恰逢刊授大學招生,趕緊報了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成為當年刊大湖濱會堂“萬人課堂”中的一分子,。
總策劃:宋立綱
策劃:郭叔增 申建宏 孔莉萍
執(zhí)行總監(jiān):麻毓筠 賈軍紅
老物件提供:山西時尚回響城市文化交流中心
制作:黃海波 王春宇
照片及文章版權所有:太原日報社、山西時尚回響城市文化交流中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