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岡石窟露天大佛
“云岡石窟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這是人類文明的瑰寶,,要堅持保護第一,,在保護的基礎上研究利用好?!?020年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大同云岡石窟考察時這樣說。跟隨著總書記的腳步,,9月24日,,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山西日報報業(yè)集團協(xié)辦的“游山西?讀歷史”第二屆全國主流媒體山西行長城線采訪團,,來到有“中國雕塑的長城”之稱的云岡石窟,。

采訪團近距離觀摩石窟
云岡石窟是1500年前出生的“混血兒”
為什么這么說呢?這得從石窟的歷史說起,。
《解放日報》曾報道,,石窟原是古印度的一種宗教建筑,主要開鑿于山崖間,。最初作為佛教信徒坐禪修行的場所,,又被稱為石室;后來演變?yōu)槭呓M合,,其中“禪房窟”“塔廟窟”這兩種模式在印度較為普遍,。
伴隨佛法東漸,源于古印度的佛教藝術沿著動蕩而綿延的絲路遠播于西域諸地,,并隨著貿易線路,,漸趨深入中原。這一外來的宗教藝術形式與中國傳統(tǒng)藝術接觸,、碰撞后,,在互促與交融中逐漸發(fā)展,。歷經時間的檢驗,加之匠師們虔誠的摹寫與再創(chuàng)造,,遠道而來的佛教藝術在古代中國大地上得以生根發(fā)芽,。
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指出,云岡石窟“非中國”的表現甚多,,或明顯承襲希臘古典宗脈,,或繁復地摻雜印度佛教藝術影響。依據云岡諸窟雕飾花紋的母題及刻法,、佛像的衣褶容貌及姿勢,,可知中國藝術從那時起迎來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
看吧,,云岡石窟“出身不凡”,,“混血兒”的基因,決定了他不僅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產物,,也是多元文明交融的典范,。

采訪團成員在云岡石窟博物館里聽石窟歷史
云岡石窟自帶光環(huán),,“愛慕者”甚多
云岡石窟是中國規(guī)模最大的石窟群,,始建于北魏,綿延一公里,,希臘羅馬波斯等文化在此爭輝,。在中國的石窟里,云崗石窟完全可以小“傲嬌”一下,。為啥呢,,人家“愛慕者”甚多,朋友圈不一般??!
1902年,日本古建筑專家伊東忠太的“云岡考察報告”在全球東方學界美術界引起震動,,后“朝圣者”不絕于途,,日本人關野貞、常盤大定等,,法國人沙畹,,英國人安娜,美國人瑪麗,,瑞典人喜龍仁,,中國一流學者陳垣、鄭振鐸,、梁思成……
1937年,,國家地理學會主席格羅斯文納博士考察云岡,,以《中國雕塑長城》為題再次發(fā)表在美國《國家地理》1938年3月號上,云岡就這么走向世界,。1973年,,法國總統(tǒng)蓬皮杜在周總理的陪同下親臨云岡石窟。此后的47年中,,來自英國,、墨西哥、不丹王國,、泰國,、荷蘭、烏拉圭等多個國家的政要均在云岡石窟留下足跡,,20多次的到訪令云岡石窟的國際知名度與日俱增,。
朋友圈不一般的根本原因是,云岡石窟不一般?,F存主要洞窟有45座,,窟龕200多個,造像5萬多尊,,整個石窟群雕刻面積達18000萬平方米,,佛像最高的造像17米,最小的造像僅2厘米,,巨大的佛像和嬌小的雕像相映襯,,連同裝飾紋樣一起,營造出了富麗,、繁盛的佛國世界,。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第八窟,,隱匿了一座2016年才開放的“萌”菩薩,,雙手合掌,不僅露6顆牙齒,,還擠出一對酒窩,,實屬罕見!
不得不提一下云岡石窟的江湖地位,,他與印度阿旃陀石窟,、阿富汗巴米揚石窟并稱為世界三大石雕藝術寶庫。2001年12月,,云岡石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采訪團合影,在露天大佛前留存記憶
云岡石窟拍了拍你說:我也數字化了,!
歲月流逝,,云岡石窟曾一度岌岌可危,,后經多次搶修才得以保存至今。2016年,,云岡石窟在數字化工程等多項科研項目中取得了重大成果:通過三維激光掃描技術,,生成洞窟中各個方向的剖面圖,使洞窟得以多角度展示,,為云岡石窟建起了三維的“數字檔案”,。
“不僅使人對石窟目前的狀況了如指掌,還可及時把握文物若干年后的形態(tài)變化,,一旦文物因自然災難或人為原因受損,,還有可能進行精度極高的修復?!痹茖哐芯吭涸洪L張焯解釋數字化帶來的意義,。
今年“五一”假期,云岡石窟景區(qū)推出了全景漫游服務,,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滿足游客線上游覽的需求。游客通過“云岡石窟全景漫游”數字化展示平臺,,就能欣賞云岡石窟的每一個景點,、每一尊雕像,實現足不出戶游云岡,。
山西新聞網記者郝宏/文吳曉慶/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