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又是一年歲末,。每到此時,,我們既有迎接新年的歡喜,,又有告別舊歲的憂傷,。其實,,時光的年輪中,,人生最大的告別是生命,。如果說“死生亦大矣”是古人對生命的樸素敬畏,,那么,,現(xiàn)代人無疑對生與死有更復雜的感悟。
當awsl(啊,,我死了)成為“年度彈幕”,,其背后透出的是年輕人對待生活、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據(jù)報道,,截至2018年年底,在中華遺囑庫立遺囑的90后有178人,,其中年齡最小的只有18歲,。和90后朋克養(yǎng)生類似,“90后立遺囑”也毫無懸念地成為年度熱門話題,。面對生死,,其實是在探討生命的意義。面對未知的未來,學會和準備告別,,是為了更好地活著,。如同哲人所說,“痛苦和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拋棄它們就是拋棄生命本身”,。
視頻網(wǎng)站嗶哩嗶哩彈幕網(wǎng),就是大家口中的B站,,前不久選出了“年度彈幕”:awsl,。凌亂不?感覺越來越不懂年輕人的世界了,。
awsl是“啊,,我死了”這4個字的拼音首字母縮寫,屬于賽博世界里土生土長的當代青年特有的交流“暗號”,。我提這些不是為了科普青年亞文化,,真正讓我感興趣的是那個“死”字,它表達的完全是戲謔情緒,。二十幾歲的人到底年輕,,死亡終究是意識中遙遠的事情,自然可以拿輕松的態(tài)度去對待,。
但這種輕松只是這代年輕人生命觀的其中一面,另一個事實是:90后已經(jīng)開始寫遺囑了,。今年9月,,中華遺囑庫向媒體透露了一個數(shù)字,在他們登記保管的15萬份遺囑中,,有178份來自90后,。雖然這些遺囑都還沒有生效,但信號意味十足:年輕人已經(jīng)開始嚴肅地思考“死亡”這件事了,。
立遺囑畢竟不是常規(guī)舉動,,通常都起源于特殊的觸動。比如目睹身邊人年紀輕輕就意外死去,,尤其是身故之后,、身后事的紛紛擾擾。
年輕人群體中還有個現(xiàn)象,,較之“立遺囑”更尋常,,和“立遺囑”放在一起觀察倒很有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主動給自己購買商業(yè)保險。2018年,,一個第三方平臺保險大數(shù)據(jù)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90后平均持有4張保單。
在過去的觀念里,,遺囑和保險似乎都不是年輕人會去考慮的事情,??偨o人留下任性灑脫、過了今天不想明天的年輕人,,其實可能比前輩們更懂未雨綢繆,。
這里有很大一部分要歸功于“時代”。比如,,年輕人的投保熱情很大程度上是被近年來熱起來的互聯(lián)網(wǎng)保險產(chǎn)品帶動的,,雖然目前互聯(lián)網(wǎng)險種還不能完全替代傳統(tǒng)保險產(chǎn)品,但很多年輕人的保險意識借此被喚醒了,。
可這也不意味著年輕人活得穩(wěn)重,、克制、健康,。雖然有買重疾險的覺悟,,卻沒有看體檢報告的勇氣,甚至去體檢也需要心理建設(shè),;雖然年紀輕輕就往保溫杯里加進了枸杞,,但熬起夜“爆起肝”來也慷慨豪邁。
這代年輕人,,可夠“分裂”的,。
盡管大家開始正視疾病、災難甚至死亡的風險,,但心里還是不免既僥幸又糾結(jié)——我要早做安排,,免得突如其來的不幸讓自己陷于被動??晌艺f的那是以后啊,,現(xiàn)在我應該是安全的,所以夜也不是不能熬?,F(xiàn)在我還必須是健康的,,萬一體檢報告不同意,那我選擇不看,。
年輕人的種種迷惑行為,,仿佛一個矛盾綜合體。這代年輕人目光夠長遠,,但未必足夠成熟,。對“死亡”“重病”這樣嚴肅的命題,還是下意識地逃避,。我們上學時很少接受過專門的生命教育,,似乎不會正面、系統(tǒng)地把“死亡”當作哲學命題來思考。寫遺囑,、買保險,、喝枸杞、熬夜爆肝,,所有這一切“迷惑行為”,,歸根結(jié)底指向的都是“活著”的形態(tài)。
當然,,所有關(guān)于死亡的思考,,最終都要落到“該怎么活著”。這讓人想起保羅·柯艾略的名作《維羅妮卡決定去死》,。為什么維羅妮卡決定去死,?她想不明白活著的意義。生活看似歲月靜好,,卻沒有一絲波瀾,,令人窒息;周圍的一切都看起來那么荒謬,,而自己無力改變,。作家安排少女在被告知去日無多后的短暫日子里,徹悟到生命的意義,、點燃生活的熱望,。這樣極端的情境設(shè)定,透出哲學家般的狡黠和悲憫,。
南美作家筆下這個東歐少女的心境,,我們身邊的年輕人其實很有共鳴。雖說年輕人不至于像小說人物那樣時時陷入悲觀,、常常感到虛妄,,但當談論生死的時候,,同樣會更多地思索“我”,,探究“我與世界的關(guān)系”,思考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這是他們和上一輩明顯不同的地方,。
年輕人的遺囑,更多不是交代后事,、安排財產(chǎn),,畢竟也沒幾個年輕人真的積累了足以引起身后紛爭的財產(chǎn),人際關(guān)系也不至于太復雜,。有的人純粹把寫遺囑當作探索生命的過程,,以遺囑記錄自己的人生階段,“哪怕去世,也不希望別人隨意來評論”,。
麻煩的是,,“我該怎么活著”“我與世界的關(guān)系”,沒有什么標準答案可供參考,。所以,,年輕人陷入對生命的迷茫,被心理問題困擾,,甚至患上抑郁癥,,似乎不是罕見現(xiàn)象。負面情緒乃至心理疾病當然是很糟糕的體驗,,但換個角度想,,年輕人不再忌憚談論自己內(nèi)心的困惑,何嘗不是一種觀念進步呢,?本質(zhì)上,,這也是在探索生命的意義。
“分裂”的年輕人,,自有一套與世界相處的方式,,一套尚未成熟的方式。人生唯一確定的事情,,只有出生和死亡,,終其一生,人都在探索生死之間的可能性,?!胺至选贝蟾旁醋浴跋胩唷保墒?,相比閉上眼睛按部就班過一生,,“想太多”反而是更有意義的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