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來到屯莊村,,路邊一排排碗口粗的風景樹最是引人注意,。忻州市忻府區(qū)屯莊村,,是一個700多人的村莊,,大多數人至今把種地當主業(yè),。
已經連續(xù)擔任村黨支部書記35年的趙毅快言快語:“啥是莊戶人的好日子,,就是家家的光景拿得出手,?!?/p>
說到路邊的風景樹,,趙毅連連擺手,“可不止這些,?!睆?985年開始,,屯莊開始大規(guī)模植樹,每年1萬株,。他說:“那時窮,,村民窮,集體窮,,大伙推舉咱當上村黨支部書記了,,咱就得思謀帶領大家一起發(fā)家致富?!彼o全村算了一筆賬,,每年植樹1萬株,30年長成材,,那以后年年就是200萬元的收入,,家家能分3000元。大伙一聽,,是這個理,,情緒高漲。10年后,,屯莊村被國家林業(yè)部授予“平原綠化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村民趙全萬的發(fā)家是從1989年開始的。61歲的他現(xiàn)在一年幾十萬元的收入,,雖然最高有一年掙了80萬元,,但一說起1989年來,還是激動,,一下子從沙發(fā)上坐起來,,聲音也亮堂了。這一年,,別人2分地,、3分地嘗試種辣椒,他卻種了5畝,,賺了做夢也夢不到的1萬元,。他由衷地說:“人窮就膽子大了,這可得感謝支書,,是人家跑到北京引進來的搖錢樹,。”
“不是我,,是時代,。”趙毅糾正道,,“是改革開放,,解放了農民的手腳,自由安排種植,,才有天上地下的變化,。”
趙全萬堅持說:“還得感謝趙毅,,不是他號召打井修水渠,,地里上不了水,也種不成辣椒,?!?/p>
“你這么說,也對啊,?!壁w毅說完,逗得一屋子人大笑起來,。
從那一年開始,,趙全萬從一天三頓玉米面一步跨進了天天白面。現(xiàn)在他還成立了辣椒合作社,,建起了辣椒加工廠,,帶領53戶村民一起發(fā)展辣椒種植。說話中間,,他接了三四個電話,,有下訂單的,有回款的,。他說起了自己的“煩惱”:“現(xiàn)在大伙心大了,,一畝掙不了2萬塊就覺得賠了?!?/p>
因為發(fā)展辣椒產業(yè),,屯莊有條規(guī)矩,辣椒地澆完再澆玉米地,。剛開始,,村里有意見。畢竟全村2500多畝地,,種辣椒的少,。趙毅一句話擋了回去,明年你種辣椒,,也先輪你澆,。他說,咱對事不對人,,當村干部就得支持什么反對什么,,旗幟鮮明,。
走進72歲的趙潤庭的四合院,一院子玉米,。屋里的暖氣燒得正旺,,他笑呵呵地告訴記者,院子是前年新蓋的,,光裝修就花了十幾萬元,,旱廁也改成了抽水馬桶,“和城里沒兩樣”,。說起收入,,他先伸出兩根手指,解釋道:“玉米和辣椒兩項,,去年能有8萬來塊,。”
趙潤庭感慨地說,,屯莊的名字是相傳因北魏在這里屯兵得來的?,F(xiàn)在家家要房有房要車有車,集體經濟年年有結余,,“說到底,,國家人家有了好領路人,揚正氣,,活得就有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