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提要:喜愛編織圍巾、手套,、毛衣等的居民,,家里總有剩下的毛線“邊角料”,,扔掉可惜,,留著沒用,。一些心靈手巧的居民巧用鉤針,將舊毛線鉤織成一個個精巧別致的“粽子”或玩偶,變廢為寶,。
喜愛編織圍巾,、手套、毛衣等的居民,,家里總有剩下的毛線“邊角料”,扔掉可惜,,留著沒用,。一些心靈手巧的居民巧用鉤針,將舊毛線鉤織成一個個精巧別致的“粽子”或玩偶,,變廢為寶,。
6月5日,濱體社區(qū)開展別開生面的“包”粽子活動,。所用的材料并非粽葉和糯米,,而是鉤針和舊毛線。居民閆大娘,,左手拿毛線,,右手拿鉤針,反復(fù)鉤挑,、纏繞,,逐漸有了形狀。僅40分鐘,,拳頭大小的“粽子”躍然出現(xiàn)于手間,。
“起針6針,加針6針……”居民王大娘也擅長編織,,鉤出的“粽子”更為巧妙,。一個個小巧的“粽子”,中間是空的,,可以放入香料和中草藥,,日常作為香囊使用。
社區(qū)黨委書記李福林表示,,一根鉤針,、一根棉線,能鉤出花樣萬千,。此次活動,,讓更多居民對鉤針編織手工技藝產(chǎn)生了興趣,也展現(xiàn)了傳統(tǒng)端午文化的魅力和底蘊(yùn),。
(責(zé)編:范婉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