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媽,,我們先做做學習強國的問答題,?”5月19日晚上,省政府第一招待所第一黨支部書記岳東給老母親按摩完,,又與老人一起翻看黨史知識,。他的姥爺和姥姥在抗戰(zhàn)期間積極支前,,父親于抗美援朝時參軍,,母親則是一名敬業(yè)愛黨的老黨員……從小耳濡目染,,岳東將“跟黨走”作為人生座右銘,岳家的“紅色家風”也在柳巷街道起鳳街社區(qū)傳為佳話,。
熱心人
在起鳳街社區(qū),,岳東是個出了名的熱心人。
一次,,他開車去西客站接人,。當時是晚上10點多,他看到馬路邊蹲著一名老婦人,,圍著頭巾,,滿臉皺紋,腳邊放著大包小包,,神情很痛苦。
岳東很奇怪,,便下車詢問,。老人仿佛抓到了救命稻草,焦急地說,,她從婁煩來到城里,,本來和兒子約定在這里見面,,但一直沒有等到人,自己又身體不適,,雙腿疼痛難忍,。
老人來兒子家的次數很少,只能依稀說出兒子住在職工新村附近的高層,,但具體住址和聯系電話都不知道,。
岳東當即請老人上車,,帶她去找兒子。根據老人提供的有限線索,,他找到一棟高層住宅樓,,向物業(yè)人員打聽,找到了老人的兒子,。
一路的閑聊中,,岳東得知老人關節(jié)不好,,便又幫她聯系了省內一位知名專家診治。
類似的熱心助人,,已經不是一次兩次,,看到別人有困難,岳東總會提供幫助,。
他說:“我是在踐行一名黨員的職責,,這是我家的傳統?!?/p>
好家風
從小,,岳東就愛聽姥姥和姥爺的故事。
姥爺是榆社縣人,,當時在村里當村干部,是地下黨員,。從抗戰(zhàn)到解放戰(zhàn)爭,姥爺協助部隊運送糧食,、布鞋支前,,革命了一生。姥姥則是村里有名的繡娘,,組織婦女為前線戰(zhàn)士做枕頭、布鞋,、衣服,。老兩口的支前故事,從小根植于岳東內心,。
岳東的父親兄弟幾人都是軍人,,父親于抗美援朝時參軍,,為前線補送給養(yǎng)。轉業(yè)到地方后,,父親有一次獨自開車從太原往北京送給養(yǎng),,途中逢雷雨天氣,又遭遇堵車,。父親忍著饑餓,,一直守護著車上的物資,不肯離開半步,。本來12個小時的路程,那次竟走了30多個小時,。
回家后說起這件事,,父親卻風輕云淡,但他的毅力和對黨的忠誠刻在了岳東腦海中,。
父親經常帶著岳東兄弟幾人做好事,。岳東清晰地記得,他上小學三年級時,,曾跟隨父親和哥哥為當時的軍人俱樂部義務送道具,,他當時不慎滑倒,磕到了下巴,,臉部的疤痕至今還隱約可見,。
“力氣是奴才,,用完還會來?!泵看纹v時,,岳東總會想起母親常說的這句話。他的母親曾擔任一家國企的車間主任,,白天工作,、晚上組織員工學習,,回了家還要照顧岳東兄弟,,但從無怨言。
“紅色家風”對岳東影響很大,,懷著對黨的忠誠,,他工作上兢兢業(yè)業(yè),還擔任了省政府第一招待所第一黨支部書記,。
有傳承
岳東的兒子今年21歲,,正上大學。在院里,,小伙子是鄰居夸獎的對象,。
小伙子有禮貌、樂于助人,,看到院里的爺爺奶奶拎重東西,總會熱心跑上前幫忙,。雖然是大學生,,但他響應號召參與創(chuàng)業(yè),成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
年過八旬的老母親與岳東一家同住,。每天下班回到家,,岳東會為老母親按摩身體,、剪指甲,坐下來和母親一起看學習強國,。
“老母親是黨員,,特別關心黨和國家的新政策。我陪老人共同學習,,既溝通了母子感情,又滿足了老人的精神需求,,一舉兩得,。”岳東說,,老母親已經獨自學完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常常和他討論其中的“知識點”。
起鳳街社區(qū)黨支部書記說,家風是一個家庭的優(yōu)良品德,。古語有云: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在黨史學習活動中,,社區(qū)曾邀請岳東給大家講自己的家風故事,,岳家忠于黨、樂助人的“紅色家風”深深感染了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