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造后的靴巷青石鋪路,、賞心悅目。賈鵬 米國偉 攝
鐘樓街上的巷子,,大大小小十來條,,名稱各有各的來歷,,每條巷子,,背后都有一串串故事,。比如靴巷,。
小巷春秋
與常人理解的不同,陰陽巷并不是因為占卜算命先生聚集得名,,而是因其周邊建筑遮擋,,巷子狹窄,一天曬不到多少陽光,,半陰半陽而得名,。至于豆芽巷,更不能因太原有柴市巷,、棉花巷等,,巷子主營柴火、棉花,,就想當然認為這里是賣豆芽的地方,。豆芽巷名字的考證結果是:因狹窄曲折,且頭大尾小,,恰似豆芽而得名,。至于靴巷的來歷,是因為巷子里有眾多制作,、銷售靴子的店鋪,。
從鐘樓街西口進入,路過食品街,,街道北側第一條巷子就是靴巷,。巷子不長,大約百余米,,寬亦不足五六米,。就是這樣一條不起眼的巷子,當年繁盛時候,,想穿全太原最好的靴子,,須來此處才能買到。82歲的張允敏是老太原,,打小就住在鐘樓街附近,,對這里很熟悉。在他幼時的記憶以及長輩們的講述中,,過年的時候,,靴巷總是人頭簇擁,,買鞋的人摩肩接踵,,熱鬧非凡,。
靴巷銷售的靴子,分官靴,、民靴,、武靴等種類。官靴自然是官員穿的靴子,,武靴則是行伍之人標配,,平時習練、出門打仗少不了它,。區(qū)分官靴,、民靴的標準,除了花紋樣式,,主要是看靴底厚薄,,官靴底子要明顯厚于民靴。靴巷內當年聚集了多家制作,、銷售靴子的作坊與商號,,最著名的老字號是“亨升久”。亨升久鞋店舊址創(chuàng)建于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由山西壽陽商人梁晉亨創(chuàng)辦,。據說,當年慈禧太后倉皇西逃,,到山西后,,護衛(wèi)她的衛(wèi)士疲憊不堪,鞋破得不能穿,,是亨升久鞋店為他們提供了一批“武備鞋”才脫離困境,,后來慈禧太后特地賜名“回京鞋”。
這次鐘樓街改造,,靴巷也在其中,。市建設部門負責人介紹,過去該片區(qū)域的地下管網嚴重落后,,遠不能滿足需要,。這次改造,在地下敷設了各種管線,,實現了雨污分流,,路面鋪設水穩(wěn)層后,再鋪裝石材,。對兩邊過去低矮的房屋,,迎澤區(qū)進行了翻新改造,目前正在加緊實施,。行走其間,,青石鋪路,,賞心悅目,傳統(tǒng)建筑鱗次櫛比,,感覺有點穿越,。
誠信為本
歷史上的鐘樓街,以三大特點聞名三晉,,商業(yè),、金融、文化,。這里有山西最早的報館,,也有以“共和”命名的市場。靴巷的建筑中,,“書業(yè)誠”舊址最為有名,,舊址位于靴巷35號,是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前樓歐洲風格的陽臺和精美的鐵藝裝飾,,在傳統(tǒng)中國四合院中并不多見。
舊址保存完好,,可見市文物局2003年3月在舊門上沿懸掛的“書業(yè)誠舊址”牌,,上書:書業(yè)誠是祁縣渠仁甫先生于1915年所創(chuàng)辦的書店和寓所。其前身是乾隆年間山西歷史上最大的私人書坊——“書業(yè)德”,,主營書籍,、字畫,兼營文房四寶,、文具,、辦公用品等。建筑采用中西合璧式,,占地面積近300平方米,。
祁縣渠家是晉商望族之一,在祁縣有渠家大院,。渠仁甫老先生是開明紳士,,既是愛國商人,還興辦教育,、熱心公益,、宏揚傳統(tǒng)文化?!皶鴺I(yè)誠”顧名思義,,關鍵是“誠”,做買賣貴在誠信,這是“書業(yè)誠”的經營之本,。張允敏介紹,,小時候,大人們總愛去“書業(yè)誠”買宣紙等文化用品,,貨品質量上乘、價格公道,、童叟無欺,。這也印證了晉商“誠信為本”的經商之道。傳承晉商精神,,彰顯晉商特色,,讓這座特色建筑煥發(fā)新的風采,迎澤區(qū)已做了詳細規(guī)劃,。
靴巷與鐘樓街一樣,,在改造前主營服裝。同類業(yè)務市內已是遍地開花,,在實體店鋪受到電商沖擊最烈之際,,我市大手筆改造鐘樓街,引進新業(yè)態(tài),,以現代理念重新聚攏老商業(yè)區(qū)人氣,,體現的是一種擔當,一種新的發(fā)展理念,。從這個角度講,,靴巷的未來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