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18日發(fā)表在《系統(tǒng)古生物學雜志》的論文,,美國科學家新發(fā)現了三種遠古哺乳動物,這些史前哺乳動物于古新世早期就在北美留下了足跡,距離白堊紀—古近紀恐龍大滅絕事件只有幾十萬年的時間。這一發(fā)現表明,在恐龍大滅絕之后,,哺乳動物的進化比之前認為的要快得多。
新發(fā)現的生物名字分別為Miniconus jeanninae、Conacodon hettingeri和Beornus honi,。它們的體型各不相同,每種生物的牙齒特征都各有不同,。其中Beornus honi是為了向《霍比特人》電影角色比翁致敬而命名的,,因為這一物種跟比翁一樣有腫脹的磨牙。
這三個新物種屬于古有蹄類動物,,是今天有蹄類哺乳動物(如馬,、大象、牛,、河馬)的原始祖先,。但它們的牙齒與其它古有蹄類動物不同,它們有腫脹的前磨牙和獨特的垂直牙頸釉質嵴,。研究人員認為,,它們可能是雜食動物,因為它們進化出的牙齒讓它們既能磨碎植物,,也能嚼肉,。
6600萬年前導致非鳥類恐龍滅絕的大事件被普遍認為是“哺乳動物時代”的開始,因為幾種哺乳動物在那之后首次出現,。
論文主要作者,、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地質科學系瑪德琳·阿特貝里解釋說:“當恐龍滅絕時,,對不同食物和環(huán)境的接觸使哺乳動物的牙齒結構變得多樣化,實現快速繁衍,,并進化成更大的身體尺寸,。我們可以從大滅絕后較短時間內發(fā)生的新哺乳動物物種的迅速進化中看出這一點?!?/p>
為確定古有蹄類動物之間的解剖學差異,,研究人員研究了29個該類化石物種的牙齒和下頜骨,并了解了這些物種之間以及它們與美國西部其它古新世早期古有蹄類動物之間的關系,。證據支持了這三個新物種的發(fā)現,。
Beornus honi是體型最大的,大約有土撥鼠或家貓那么大,;Conacodon hettingeri與其它種類的Conacodon相似,,但其最后一顆臼齒的形態(tài)不同;而Miniconus jeanninae在大小上與其它小型的,、古新世早期的古有蹄類動物相似,,但區(qū)別在于其臼齒上有一個小尖。
阿特貝里說:“以前的研究表明,,在恐龍滅絕后的頭幾十萬年里,,北美西部內陸的哺乳動物物種多樣性相對較低,但在大分水嶺盆地發(fā)現的三個新物種表明,,恐龍滅絕后物種迅速多樣化,。”
研究人員表示,,還沒有完全確定古新世早期哺乳動物的多樣性程度,,預計還會有更多的新物種被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