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宏杰 攝
3月19日晉劇現(xiàn)代戲《迎新街》在山西太原青年宮演藝中心上演,該劇由二度梅獲得者謝濤領(lǐng)銜主演,,趙愛斌編劇,雷守正導演,。這是謝濤鐵三角團隊編創(chuàng)的繼《上馬街》,、《起鳳街》之后太原社會風俗系列劇的第三部。該劇采用三一律的寫作方式,,一景到底,,開場懸念設置,在現(xiàn)實平靜生活的長流中,,采用層層剝筍的方式,,為觀眾展示了一位信仰堅定,為人民,、為國,、為黨犧牲自己生命的共產(chǎn)黨員的形象。

王斌 攝
劇作采用倒敘方法,。太原解放前,,工人張大奎炸了閻錫山的西北實業(yè)公司,建國后五十年來,,張大奎頗受指責批判,。張大奎一直在尋找安排他炸工廠的李安民。五十年后,,一位曾在西北實業(yè)公司工作過,,后來在馬來西亞經(jīng)商的胡琳玉要投資他們的工廠,并借此機會來尋找自己的愛人江山的下落,。通過介紹,,張大奎是其中的知情人,,于是胡董事長來到太原就住在了張大奎家。故事就從這里開始,。經(jīng)過一翻周章,,真實的情況是張大奎受共產(chǎn)黨員李安民的安排去假炸工廠,對炸藥做了技術(shù)處理,,并沒有真正炸毀工廠,,實際上是保護了工廠。而胡琳玉尋找的愛人江山,,就是李安民,,兩個人尋找的人原是同一個。江山正是千千萬為太原解放犧牲的地下黨之一,,后人應該銘記他們的功績,。

劉斌鈺 攝
該劇沒有大開大合的故事演繹,都是從日常故事中展開,。然而這種平靜實則來之不易,,五十年前同一棵大槐樹之下,老百姓過著的才是水深火熱的生活,。劇作開場,,男主人公張大奎就處在一種尋找的狀態(tài),即使文革已過,,他的生活早已脫離了因炸場名聲所帶來的迫害,。然而他卻從未放棄,每當有了太原解放烈士相關(guān)的新線索,,他就會奮不顧身去尋找,。戲中,烈士陵園又挖出一塊太原解放的墓碑,,張大奎不顧年老體邁立馬要去拓碑一探究竟,。對于張大奎而言,這種尋找早已超出了為自己洗清冤屈這樣單純的目的,,即使有時候生活再次觸痛他內(nèi)心這片隱秘之痛,。他要找的是一種信仰,一種為黨為國不顧自己生命的信仰,。劇作中張大奎也表示,,相較于早已犧牲的李安民他已經(jīng)多活了五十年,還有什么可抱怨,。
戲中與張大奎相呼應的是大洋彼岸的胡琳玉,,她是在等待——一位與自己結(jié)婚三天的丈夫。唐代白居易有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觀眾先是被胡琳玉與丈夫江山深深的真情所打動,,五十年的離別,,五十年的等待。隨著劇情的深入,,觀眾才慢慢意識到,,這種等待不是單純的愛情的等待,而是一種希望與信仰的象征,。江山以自己的革命激情與大無畏精神深深感動了胡琳玉,,江山對于新社會與新生活的描述是胡琳玉艱苦海外創(chuàng)業(yè)精神的希望之光,像一座燈塔一般,,照亮了她五十年來的生活之路。只等到大陸開放,,她毫不猶豫返回故里,,尋找江山,尋找心中的信仰,,并且將自己畢生創(chuàng)業(yè)的商業(yè)財富留在祖國這片熱土之上,。雖然江山已不在,她卻在這片熱土上看到了千千萬萬個像“江山”一樣的人,。江山之于胡琳玉是至情的愛人,,更是信仰的導師。

左宏杰 攝
劉勰有云:“綴文者情動而詞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F(xiàn)場觀眾無疑不被戲中真情所感。然而,,由情入理,,對于這部劇而言,情是戲之表,,信仰是戲之實,,無論張大奎的尋找還是胡琳玉的等待,他們要找要等的其實都是自己的信仰,。李安民是張大奎信仰的引路者,,江山是胡琳玉信仰的引路者,合二為一,,就是指兩人都在青年時期受到過共產(chǎn)黨的啟蒙,,這種啟蒙是一種信仰的啟蒙,所以兩人一輩子的生活方式正是對這種信仰的踐行,,由此,,該劇的大義已現(xiàn)。

李志強 攝
以謝濤領(lǐng)銜的鐵三角創(chuàng)作團隊合作默契,,能夠?qū)⒈?、編,、導、音,、舞,、美各方面實現(xiàn)最好融合,以中國傳統(tǒng)戲曲美學精神為引導,,表現(xiàn)當代人的生活故事,。整個劇目的呈現(xiàn)上都可謂可圈可點。首先,,看戲看角,,戲曲演員是戲曲意象的直接承載者。該劇當中,,無論是謝濤扮演的胡琳玉還是梁忠威扮演的張大奎,,都可謂深入人物,“才”,、“慧”,、“致”兼?zhèn)洹Vx濤將胡琳玉之柔與堅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梁忠威將張大奎之屈與堅塑造的入目三分,。太原市晉劇藝術(shù)研究院的演員們以“一顆菜”的精神為觀眾展示了一幅生動的太原街頭風俗畫卷。第二,,編劇趙愛斌沒有采取傳統(tǒng)戲曲鏈條式的敘事方式,,而是將故事以倒敘的方式展開,巧妙設置懸念,,以張大奎與胡琳玉兩條主線為敘事結(jié)構(gòu),。劇目只為我們展示了胡琳玉與張大奎五十年后碰面的這一段時間的故事,可謂水面冰山,。將五十年來的尋找與等待全部隱于冰山之下,,當兩條線索交匯,才爆發(fā)出巨大的力量,。最后,,劇目名字迎新街在烈士江山(李安民)的遺書中尋得,這是五十年前希望的美好寄托,,在今天的舞臺上得到了兌現(xiàn),,可謂點睛之筆。第三,,雷守正導演是一位頗有自我美學追求的導演,。該劇當中,雷導踐行中國傳統(tǒng)戲曲虛擬性與寫意性美學追求的同時,,遵循“三一律”的排演方式,,一景到底,。臺上道具簡約而不簡單,頗具象征意義,。上場口的老槐樹從五十年前到五十年后見證了胡琳玉與江山的愛情,,見證了張大奎的人生之路,也見證了新中國,、新太原的發(fā)展,。下場口的房門,也可看作下場口門,,人物上場下場,,搬演故事。除此之外,,雷導對該劇的舞臺氣氛,、節(jié)奏、調(diào)度都掌握合理,,勘稱是新融合語境下戲曲排演的典范。

最后,,為該劇提一點建議,,供主創(chuàng)團隊參考。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做劇講究“意”,、“趣”,、“神”、“色”,,我認為《迎新街》在“意”,、“神”、“色”方面都頗有造詣,,唯獨“趣”的層面表現(xiàn)不足,,戲趣較為缺乏,可考慮進一步在嚴肅之余將太原老百姓生活之趣更生動地展現(xiàn),。
?。ㄗ髡呦堤瓗煼秾W院文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