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在中國作家魏巍的筆下,,她是“地球上的紅飄帶”的起點;在美國作家索爾茲伯里的筆下,,她是“前所未聞的故事”的開篇,;在埃德加·斯諾的筆下,她是“驚心動魄的史詩”的卷首,;在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筆下,,她是“中華民族偉大長征精神”的起源。
長征前夕,八萬六千多紅軍戰(zhàn)士在于都休整,、補充近半個月,,于都人民無私奉獻、傾其所有,,送走了最后一個青年,,貢獻了最后一粒口糧,,拿出了最后一塊銀元,,捐獻了最后一塊木板。八萬六千多人的大部隊從于都出發(fā),,于都人民封鎖消息,,致使敵諜報機關(guān)長達半個月之久仍不知紅軍主力去向,被央視稱為“三十萬人保守了一個天大的秘密”,。
周恩來曾感慨地說:“于都人民真好,,蘇區(qū)人民真親”。
今天,,我們就通過于都一些文物的故事,,走進那段歷史,走進那些令人動容的紅色記憶,。
一副壽材
于都河是中央紅軍出發(fā)長征時要渡過的第一條大河,。當時河面寬600多米,水流深湍,,大部隊要過河就只有架設(shè)浮橋。為了保證紅軍順利渡河,,于都人民無私奉獻,,大力支援紅軍。當時沿河所有的民船全部都停運,,共調(diào)集了800多條大小船只,。有的用作架設(shè)浮橋,有的用作擺渡,。架設(shè)浮橋都在傍晚五時后進行,。在紅軍渡河的四天時間里,每到傍晚,,有組織的群眾紛紛涌向架橋工地,,有的打火把,有的送水送飯,,還有的直接參加架橋,。紅軍渡河后,要在次日凌晨六點半前把浮橋拆除,,傍晚五時后又要重新架橋,。據(jù)統(tǒng)計,在于都縣60華里的河段上共架設(shè)了浮橋l 5次,,既保證了紅軍渡河,又隱蔽了紅軍的戰(zhàn)略轉(zhuǎn)移意圖,。為幫助紅軍架設(shè)浮橋,,沿河兩岸的于都人民把家中所有可用材料都貢獻了出來,真正做到了紅軍需要什么,,于都人民就無私奉獻什么,。有位年逾古稀的曾大爺,,在將家中全部材料獻完后,又親自把自己的一副壽材搬到了架橋工地,。
解放后曾經(jīng)擔任過中宣部部長的陸定一同志在長征途中寫就的《長征歌》里的第一首:“十月里來秋風(fēng)涼,,中央紅軍遠征忙。星夜渡過于都河,,古陂新田打勝仗,。”就是當年中央紅軍夜渡于都河踏上漫漫征途的真實寫照,。
而葉劍英同志為懷念當年贛南軍區(qū)政治部主任劉伯堅寫的詩“紅軍抗日事長征,,夜渡于都濺濺鳴。梁上伯堅來擊筑,,荊卿豪氣漸離情”則體現(xiàn)了革命戰(zhàn)友間的真摯情意,,再現(xiàn)了一幅真實感人的送別場面。
一艘漁船
1934年10月16日,,李明榮的父親李聲仁像往常一樣在于都河撒網(wǎng)捕魚,,這時他和另外幾個漁民被紅軍招呼到岸邊。紅軍對他們說:“我們有大批隊伍要在晚上渡河,,想請你們幫忙,。”聽說要渡河去打“白狗子”,,李聲仁等人當即答應(yīng)下來,。
當晚,紅軍將士分批登上了李聲仁等人的二十幾條漁船,。李明榮記得父親告訴他,,渡河的紅軍有的背著米袋子,,挎著槍,有的還牽著馬,,但相互并不說話,,也不能點燈,于都河上一片漆黑肅靜,。茫茫夜色中,,二十幾條漁船穿梭來回,整整一夜李聲仁和其他漁民就這樣把一船又一船紅軍將士送到對岸,。第三天晚上,,李聲仁等人又一船接一船地將另一批紅軍送過河去。
從10月17日到10月21日,,四天多時間里,,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機關(guān)及其直屬部隊和紅一,、三,、五、八,、九軍團共8.6萬人有的走浮橋,,有的坐船,就這樣渡過了于都河,。
一口行軍鍋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fā)紀念館的展品中,,一口鍋格外顯眼。鍋是銅質(zhì),,圓形,,敞口,平底,,口沿處鑄有兩個銅環(huán)拉手,。
這是一口行軍鍋,并且?guī)в袠屟?。時間追溯到1935年元宵節(jié)后的一天,。一大早,駐扎在于都縣黃麟鄉(xiāng)井塘村的中央分局負責(zé)人項英把房東鐘倫揚叫了起來,,說部隊要奔赴新的戰(zhàn)場了,,臨走前要把一口行軍鍋送給他:“老鐘,我們這次行軍要輕裝上陣,,這幾天給你們家添了不少麻煩,,這口鍋就當是紅軍的一份禮物送給你們了?!蓖谱屧偃?,鐘倫揚最終收下了這口行軍鍋,。
紅軍走后,敵人氣勢洶洶地來了,。在他們挨家挨戶搜查時,,鐘倫揚想起那口銅鍋正在煮東西,要是被查出來就不好辦了,。他趁敵人不注意,,偷偷溜回家,也顧不上鍋熱燙人,,背上鍋就往屋后的大山跑,。
“站住,!站?。≡倥芫烷_槍了,!”敵人發(fā)現(xiàn)有人往山上跑,,舉槍“啪”地打了一槍。只聽“當”的一聲,,子彈打在鍋上,,鐘倫揚應(yīng)聲倒地。敵人以為他被打死了,,就沒有追上去。
幸運的是,,子彈穿過鍋并沒有擊中鐘倫揚的要害,,他只是受了點輕傷,。之后,,他在洞內(nèi)躲藏了好幾天,始終沒將鍋的秘密告訴任何人,。國民黨軍撤離后,,鐘倫揚把被槍打了個洞的鍋背回了家,由于無法再使用,,他便把這口鍋保存起來做紀念,。直到新中國成立后,鐘倫揚去世了,,他的兒子鐘正予把這口鍋交給了于都縣博物館,。如今,它靜靜地躺在博物館的展柜中,,訴說著至情至性的于都人民舍身護鍋的感人故事,。
一床被單
中央紅軍從于都出發(fā)長征后的1934年12月,,以項英、陳毅為領(lǐng)導(dǎo)的中共中央分局轉(zhuǎn)移到了黃麟鄉(xiāng)井塘村,,項英等中央領(lǐng)導(dǎo)被安排住在村民謝招娣家里,。聽說紅軍要在家里落腳,謝招娣十分高興,,一家人一邊為項英等人騰房間,、打掃衛(wèi)生,一邊忙著幫紅軍搬東西,、安排住所,,但她并不知道項英是紅軍的高級領(lǐng)導(dǎo)。
隨后的日子里,,謝招娣時不時地送一些黃元米,、花生、鞋墊等食品和生活物品給紅軍戰(zhàn)士,,幫助他們洗衣服,、洗被褥。項英的妻子張亮和紅軍戰(zhàn)士們也經(jīng)常幫助謝招娣犁田,、砍柴,、劈柴、打掃衛(wèi)生,,長期相處讓彼此產(chǎn)生了深厚的感情,,都把對方看作是至親至愛的親人。
轉(zhuǎn)眼到了1935年春節(jié),,革命形勢對留守在中央蘇區(qū)的紅軍十分不利,,國民黨反動派對中央蘇區(qū)加緊了“清剿”,紅色蘇區(qū)只剩下于都部分區(qū)域,,且日益縮小,,中央分局決定再次轉(zhuǎn)移。為了輕裝上陣,,更為了表達對謝招娣一家人的感激之情,,張亮在離開井塘的頭一天晚上,把隨身攜帶多年的一床綢緞被單送給了謝招娣,。
紅軍走后,,謝招娣把這床綢緞被單視為寶貝細心收藏,她決定等紅軍回來后再交回給紅軍,。不久后,,國民黨兵來到井塘村搜查,把全村老表趕到曬谷場上,,命令老表要把收留的紅軍傷病員和紅軍物品統(tǒng)統(tǒng)交出來,,否則,,一旦查出就格殺勿論。
老表們一聲不吭,,守口如瓶,。于是,國民黨兵在井塘村挨家挨戶地搜查,,幸虧老表事先把紅軍傷員和贈送的東西藏到了深山的巖洞里,,敵人在全村翻了個底朝天也一無所獲。
在以后的幾十年里,,謝招娣一直珍藏著這床珍貴的綢緞被單,,去世前她把它交給家屬鐘正予,叮囑他一定要好好保管,。2004年,,于都縣博物館工作人員在進行文物普查工作期間,鐘正予主動把它捐獻給了縣博物館,,那段鮮為人知的故事也廣為人知,。
這被單珍貴,它代表著當時蘇區(qū)干部與群眾的魚水深情,,代表著蘇區(qū)百姓擁紅護紅的赤誠之心,。
(責(zé)編:張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