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2013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我和科技小院的故事》一書,,扉頁上,,“曲周,我來了,!”五個大字映入眼簾,。一個生長于城市的青年來到農村,在這里扎根,、成長的畫面躍然紙上,。
農村是什么樣子,?在第一個駐扎在科技小院的農大學生、中國農業(yè)大學植物營養(yǎng)系2009級研究生曹國鑫的印象中,,農村是一幅畫:一塊地,一頭牛,,一只犁和一位老農,。
第一次來到河北省邯鄲市曲周縣,是2009年,。曹國鑫感覺生活一下子變了樣,,沒有了操場的喧鬧、圖書館的安靜,,也沒有了琳瑯滿目的便利店,、招手即停的出租車,日常的生活在這里大變樣,。
“但這里的一切又都是新鮮的,,整齊的樹林、金黃的小麥,、淳樸的村民,,還有鮮活質樸的方言?!辈車握f,,心目中有關農村的那幅畫突然在這一刻變得立體了、真實了,。
在曲周的麥地里,,導師李曉林與曹國鑫重重地握了手,有囑托,、更有期待,。
“到了農村以后,先要把自己變成農民,,然后才能成為了解農民,、為農民服務的科學家?!崩顣粤值脑?,曹國鑫一直記在心頭。
就這樣,,曹國鑫全身心投入曲周,、投入廣袤農村。從碩士到博士,,他秉承著當年老一輩農大人改土治堿的精神,,在這里一待就是6年,。
作為第一個駐扎科技小院的學生,沒有“實戰(zhàn)”經驗的曹國鑫心里其實很忐忑:“技術理論雖然都是經過檢驗的,,但是直接用在農民的地里,,效果到底怎么樣,說實話,,心里沒底,,萬一減產了可怎么辦?!?/p>
此時的曹國鑫才意識到,,推廣農業(yè)技術最難的,是贏得信任,。
本著“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擴散推廣”的思路,,從2009年到2014年,曹國鑫為當?shù)剞r民提供了小麥和玉米生產全過程的指導與服務,。除了正常的田間指導調查,,他還發(fā)動農民成為問題的發(fā)現(xiàn)者和反饋者,以便出現(xiàn)問題時,,能第一時間給出解決方案,。
在推廣玉米晚收技術時,曹國鑫選擇了最“耗時”的方法——下地巡邏,,見到一戶就規(guī)勸一戶,,把晚收技術教授給他們。最后,,示范基地近1萬畝玉米的收獲時間推遲了一周以上,。而這一項簡單的技術,幫助農戶們直接增收100余萬元,。
有了和農民打交道的經驗,,曹國鑫開始考慮在村里做培訓,集中解決農民的生產問題,。
“提前備好了講稿和十幾張PPT,,結果卻被通知在當天一個婚禮現(xiàn)場進行第一次培訓。現(xiàn)場吵吵鬧鬧,,什么也沒講清楚便匆匆收尾了,。”曹國鑫回憶起那次經歷,,不好意思地搖搖頭,。“那次,,我認識到自己眼高手低,,也認識到培訓不是一廂情愿的事,,農民真正需要的是滿足他們實際需求的、接地氣的培訓,?!?/p>
從第一次到第十次再到第N次,曹國鑫慢慢告別了艱澀,、生僻的專業(yè)術語,,開始帶著“問題意識”去為農民解決困難。他還拿起筆,,記錄下在曲周的每一項工作,、每一點成長,。
2009年6月30日,,曹國鑫在曲周的日志從這一天開始,小院學生的工作日志也從這一天開始,。一筆一畫,,工工整整。
如今,,十年過去了,,小小的工作日記,已經輯成了幾十冊,,高高的一摞,。它們記錄著曲周一點一滴的變化,也見證著小院學生一步一個腳印的成長,。
2016年畢業(yè)后,,曹國鑫去了企業(yè)。問及原因,,他這樣說:“我想把科技小院的模式帶到企業(yè)中試一試,,借助產品、技術,、資金的優(yōu)勢,,爭取為更多的農民提供更有效的服務?!?/p>
10年了,,科技小院迎來又送走了一批批和曹國鑫一樣的農大學子,小麥地,、玉米地,、葡萄園、蘋果園,、養(yǎng)殖場……曲周的村村落落,,都留下了他們的身影,。如今,小院的星星之火已經燎原,,以中國農業(yè)大學為主,,其他涉農高校參與,科技小院已建設了100多座,,在23個省份落地開花,。他們用雙腳丈量土地,將論文寫在大地上,,用青春書寫著中國農業(yè)現(xiàn)代化發(fā)展與鄉(xiāng)村振興的奮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