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一個博物館,,奔赴一座城,,最近剛剛開館的陶寺遺址博物館備受矚目,。作為陶寺遺址博物館首個展覽,“四千年前的黃河關口——興縣碧村遺址考古成果展”正在該館臨展廳展出,,來自山西博物院的31件文物驚艷亮相,,生動再現四千年前“石頭城”的輝煌文明。
汾水貫穿三晉大地,,形成了“Y”字形文化傳播帶,,在距今4000年前后,,連接起石峁和陶寺兩大耀眼的文明中心。其中,,呂梁市興縣碧村遺址是“石峁文化圈”的重要一員,,成功入選2022年度十大考古新發(fā)現。
這個面積約75萬平方米的“史前石頭城”,,自西向東分布著寨梁上,、小玉梁,、殿樂梁,、城墻圪垛等4個臺地,含仰韶,、龍山,、漢代、遼金,、明清等階段堆積,。龍山時期遺存最為豐富,遍布整個遺址,。
碧村遺址在探索古代文明起源進程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與臨汾市襄汾縣的陶寺遺址同屬龍山文化。碧村遺址是龍山晚期的大型石城聚落,,陶寺遺址則是黃河中游地區(qū)以龍山文化陶寺類型為主的遺址,。二者在文化與建筑等多方面相互滲透、相互影響,。
“四千年前的黃河關口——興縣碧村遺址考古成果展”,,由山西省文物局等多部門聯合主辦,分“天下萬國”“建城安邦”“千年石城”3個單元,,通過考古發(fā)現與文物陳列,,全方位展示了興縣碧村遺址的獨特魅力與深厚內涵。展期至2025年5月12日,。
展覽中,,來自山西博物院的31件精美文物,包括陶器,、玉器,、骨器等,展示了碧村遺址在黃河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社會在手工業(yè)生產,、藝術創(chuàng)造等方面的突出成就。其中部分文物更是首次公開展出,。
碧村新石器時代遺址,,是目前在入黃河口處發(fā)現史前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座石城,其豐碩的考古成果,,為黃河文化保護與傳承提供了重要物質載體,,從多角度揭示黃河岸畔4000多年前的先民生活。該遺址考古工作始于2014年,,2015年首次發(fā)掘,,找到了遺址核心建筑區(qū)及城墻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