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太原新聞網 >> 今日聚焦

太原寶藏地 寺殿接廟宇 敘述古城太原的文脈傳承

來源:太原日報 作者:顧晨 2024年09月12日 07:13

  太原,擁有2500多年建城史,。歲月的長河中,,眾多寺廟如璀璨明珠,,散落于闕外城中,。走進太原寺廟,,精致的建筑,、古老的碑文,、精妙的壁畫,、珍貴的佛像,,每一處都展現著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每一景都敘述著古城太原的文脈傳承。

太山龍泉寺 鄧寅明 攝

  太山龍泉寺

  世間好語佛說盡,,天下名山僧占多,。

  太原西南太山山腰清幽之處,藏著一座千年古寺,,寺名龍泉,。該寺三面環(huán)山,南面留口,。2013年3月,,國務院公布其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山龍泉寺,初為道教昊天祠,,始建于唐景云元年(710),,金元時被毀,明初重建改為佛寺,。它的得名,,相傳因天旱無雨,百姓到此求雨有應,,發(fā)現了汩汩流淌的泉水,,為感謝龍王賜泉,稱之為“龍泉”,,并在泉水上修建了龍王廟,。

  太山蜿蜒曲折的步道兩側,灌木青青,,沿步道走過一路風景,,便到達龍泉古寺。龍泉寺坐北朝南,,依山勢而建,,殿堂樓閣,碑壇廊榭,,自成格局。大雄寶殿為二層樓閣式建筑,,建于明洪武六年(1373),,歷代多有修葺。下層為石券窯洞,,配有前廊,,面闊五間。內供奉三世佛,,佛旁有阿南,、迦葉和兩菩薩站蓮臺脅侍。東西墻壁上各有木雕懸塑的四層祥云繚繞,、仙閣聳峙以及有站,、有倚坐、有趺跏坐的五百羅漢像,。

  寺內唐代石碑斑駁,。前殿和東西配房,平臺上的殿宇,,莊嚴肅穆,。八角亭觀音閣攢尖頂下供奉著觀音,羅漢懸塑環(huán)列四周,栩栩如生,。

  寺內眾多珍寶中,,最吸引人的地方,當屬傳說中盛放著佛舍利的金棺,。2008年,,在龍泉寺大殿之東發(fā)現佛塔基址,塔基下現出地宮,。地宮中出土的五重棺槨,,從外到內為:石函、木函,、鎏金銅槨,、銀槨、金棺,。棺槨四周鑲嵌有佛教的佛足,、須彌座、欄楯,,也有道教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是當時佛、道并重的表現,。最內一重的金棺內有23粒佛舍利,,金棺外有完整的絲綢纏繞,這是一只唐朝時期的蝴蝶結,,承載著歷史記憶與神秘色彩,。

古交千佛寺 孟冰 攝

  古交千佛寺

  古交千佛寺是古交地域最負盛名的古剎,因殿內存千余尊唐代石刻佛像而得名,。原址在汾河北岸桃園街道的西梵寺溝,,1990年遷至古交市東曲街道川東社區(qū)楊家坡。2013年3月,,國務院公布其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寺內清道光十一年(1831)《重修千佛寺記》碑文記載,千佛寺始建于唐,,續(xù)建于宋,,擴建于明。從明成化至清道光年間,,前后經過6次較大規(guī)模的維修,,被毀殿宇陸續(xù)修復,,重修碑現均藏于寺中。1932年,,千佛寺最后一次維修后再度衰落,。1980年,國家對千佛寺進行了搶救性保護,。1990年,,古交市委、市政府對千佛寺大雄寶殿進行了整體搬遷,,將其遷于現址,。

  現千佛寺坐南朝北,一進院落布局,,南北48.6米,,東西33.42米,占地面積1624.21平方米,。中軸線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兩側為鐘樓,、鼓樓,、耳殿、配殿,。

  大雄寶殿內后檐墻嵌有石雕佛像圖79幅,,共計280平方米,上雕高8厘米的唐代小佛像1016尊,。佛像均趺坐于寬10厘米,、高13厘米的佛龕內,用壓地法以突出佛像,。佛像形體為束腰、寬肩,、高胸,、束冠、圓臉,,為隋唐風格,。

  這些石雕小佛像是千佛寺的文物精華之所在,其石刻小佛雖然在雕刻上手法粗獷,,但衣紋線條流暢,,造型古樸,極富情趣,,千姿百態(tài),,無一雷同,,是太原地區(qū)目前保留最為完整、極富地方特色的石雕藝術作品,,更是研究我國唐代雕塑藝術不可多得的實物鑒證,。

陽曲軒轅廟 楊治國 攝

  陽曲軒轅廟

  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

  陽曲軒轅廟為祭祀中華始祖軒轅黃帝而建的廟宇,,位于陽曲縣東黃水鎮(zhèn)西殿村中部正北的一塊高地上。2019年10月,,國務院公布其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帝為中華民族始祖,是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相傳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最杰出的古代領袖,,堯、舜,、禹等均為其后裔,,曾聯合炎帝族打敗九黎族。

  軒轅廟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梁架上現在還可以看到元代的題記,。據廟內碑文記載,明嘉靖十六年(1537)重建,,現存主體結構為明清建筑,。

  軒轅廟坐北朝南,二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上從南到北依次建有戲臺(兼作山門),、獻殿、正殿,,兩側為東廂房,、東西配殿及西耳房,基本保留了明清時期的寺院布局與建筑風格,。廟內正殿內山墻繪12幅藥王坐像,,高1.5米,分別是商代伊尹,、周代扁鵲,、漢代華佗和張仲景、北魏皇甫謐,、晉代王叔和,、唐代孫思邈、宋代劉守真,、金代張潔古,、元代李東垣,、明代李時珍和張景岳。采用對稱式平行構圖法,,平涂式色彩運用,,袍服著色以紅、綠,、白為主,,皆面朝殿中神臺方向而視,筆法老道,,設色淡雅,,線條流暢,屬典型的明代風格,。

 清徐堯廟 王濤 攝

  清徐堯廟

  清徐堯廟位于清徐縣城東南方向約20公里的孟封鎮(zhèn)堯城村,,為紀念帝堯而建,屬古代陶唐城(堯城)遺跡,。2013年3月,,國務院公布其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堯,,姓伊祁,,名放勛,傳說中氏族部落首領,,曾先后封為陶侯,、唐侯,史稱唐堯,,又稱陶唐,。相傳,堯城是4000年前帝堯的陶唐城堡,,后人為祭祀堯的功德,,在帝堯居住的茅屋基地上修建帝堯廟,屬清源縣古“八景”之一的“陶唐古跡”,。

  堯廟位于堯城北城門西側,,相傳在帝堯宮室原址上修建。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明正統(tǒng)年間重修,坐北朝南,,分東西兩院,。東院由牌樓、堯王殿,、觀音堂等組成,,西院由娘娘殿,、東西配殿、戲臺等組成,。其中,,堯王殿為明代建筑,戲臺為1995年在清代遺構基礎上重修,,其他皆為清代所建,。

  漫步清徐堯廟大院,一邊品讀古建,,一邊聆聽傳說,,穿越時空,追溯歷史,,仿佛能聽見歷史的低語,,感受到古時的風云變幻。這里不僅是對堯帝功績的頌揚,,更是對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傳承與展示,。

(責編:張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