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新文為顧客打包了一份鍋盔,。

王新文正在烤制鍋盔,。

剛出爐的鍋盔。
30年來,,忻州漢子王新文在桃園二巷的身份始終是“賣鍋盔”的,。這些年,他改良配方,,鍋盔里加了牛肉,、豬肉,支付方式由現(xiàn)金變?yōu)殡娮又Ц?,顧客從街坊小孩變成走路生風的白領……無論外界如何變化,,王新文制作鍋盔的傳統(tǒng)手藝始終沒有變:他像30年前一樣,揉面,、分團,、搟皮,、起酥、放餡兒,、做鍋盔,、烤鍋盔,整個過程一氣呵成,,鍋盔外酥內(nèi)軟,,肉香飄溢。
一根搟面杖,,一塊油浸的案板,,一個大面缸和一個烤爐,這就是他制作一個香噴噴的鍋盔用到的全部工具,。盡管工具簡單,,卻絲毫不影響鍋盔的經(jīng)典味道,顧客絡繹不絕,。這個小小的鍋盔店,,是王新文一家的生計來源,也是人們對桃園二巷美食街的共同記憶,。時間在這里緩緩流淌,,面對日復一日的勞作,已經(jīng)50多歲的王新文依然保持著年輕時的精氣神,,只因為品嘗過曾經(jīng)的苦,,方知如今的甜。
積攢人脈 扎根太原
王新文,,來自忻州市陽坡鄉(xiāng)魏家溝村,。10歲那年,父親突然離世,,本就貧寒的家庭又失去了頂梁柱,,生活變得異常艱難。
1984年,,王新文在村口攔下一輛開往太原的拉煤車,,只身前往太原謀生活。他在大東關一家副食批發(fā)部找了份苦力活,,推車給客戶送飲料,。“那兒管吃管住,,雖然只能睡在倉庫,,但只要能遮風擋雨我就滿足了?!蓖跣挛幕貞浾f,。他每天早上6時出發(fā),,推著裝滿40多箱飲料的推車,從大東關走到義井菜市場,,直到晚上7時才能回去,。這份工作雖辛苦,但也有所得,,他結識了不少客戶,,為日后創(chuàng)業(yè)積攢了人脈?!拔疫€收獲了愛情,,認識了妻子,那時候她在批發(fā)部當庫管,?!蓖跣挛哪樕下冻隽诵θ荨?/p>
5年后,,王新文開始嘗試做點小生意,。他從那家副食批發(fā)部賒賬進貨,然后再把貨品批給零售商,,從中賺點差價。一年下來,,他賺了點錢,,也積累了一定的經(jīng)驗。
1990年,,桃園二巷正好有個熟肉門店轉租,,王新文便租了下來。一年后,,熟肉店擴大了一倍,,增加了鮮肉區(qū)。王新文說:“二巷只有我一家賣鮮肉,,一進臘月門,,人們就排隊買肉,一天最多賣20頭豬,?!蓖跣挛牡纳庠絹碓胶茫顥l件也得到了改善,。1994年,,王新文結婚了,在二巷附近租住了一間面積為10平方米的小平房,。房子雖小,,可他終于有了自己的小家庭,,生活從此安頓了下來,心里也踏實了,。1996年,,兒子出生了,給他帶來了新的希望和動力,。
四川求學 原址開店
隨著時間的推移,,二巷周邊環(huán)境開始發(fā)生變化,在距離二巷幾百米的地方陸續(xù)開了超市,,他的肉店生意越來越難做了,。王新文不得不思考,做啥好呢,。
那時候桃園二巷人氣很旺,,沿街兩旁,面皮,、麻辣燙,、羊肉串一字排開,店鋪林立,。有一天,,一位顧客不經(jīng)意間向他提了一嘴:“麻辣燙和鍋盔是絕配,為啥二巷沒有賣的呢,?”王新文一聽:“對呀,,我咋沒想到賣鍋盔!”經(jīng)過一番打聽,,得知四川成都彭州軍屯鎮(zhèn)的鍋盔最出名,。他便只身一人前往求學,“那個鎮(zhèn)有四五十家鍋盔店,,家家自稱最正宗,。”王新文犯了難,,他每天在鎮(zhèn)上轉悠,,觀察哪家店的生意好,品嘗哪家鍋盔做得好吃,。經(jīng)過幾天的考察比較,,他最終選擇了“周鍋盔”,交了2000塊錢學費,,開始了兩個多月的學習,。他吃住在店里,勤學苦練,漸漸掌握了其中的精髓,。
那段時間,,王新文不僅學會了鍋盔制作,還深入了解了軍屯鍋盔的文化和歷史,,相傳三國時諸葛亮命大將姜維率部在今四川彭州市軍樂鎮(zhèn)休養(yǎng)屯墾,、牧馬練兵,“軍屯”由此而得名,,鍋魁就是當年軍中干糧逐漸演變而成,。
1994年4月,王新文學成歸來,,將肉店改成了鍋盔店,,起名“老王軍屯鍋盔”。起初,,王新文完全按照師傅的做法烤制鍋盔,。然而,顧客卻不買賬:“麻椒味兒有點重,,吃不慣,。”他意識到,,正宗四川鍋盔的口味原汁原味挪到太原有點“水土不服”,。于是,王新文調整配方,,減少麻椒用量,,添加花椒、大料等30余種調料豐富口感,。他反復嘗試,配出了適合太原人口味的配方,,一做就是30年,。
在制作鍋盔的過程中,王新文對原料的選擇很講究,。他說,,不同季節(jié)需要不同溫度的水和面?!跋奶焓褂?5℃左右的水,,冬天則用80℃左右的水,以控制面團的發(fā)酵速度和質地,。面粉只用‘五得利’高筋富強面粉,,要手工現(xiàn)和。”在餡料的選擇上,,他同樣精益求精,,每天親自去市場挑選五花肉和前腿肉,按一定比例混合,,保證肉餡鮮美不油膩,。
曾經(jīng)來買鍋盔的小學生現(xiàn)在已經(jīng)結婚了,有了自己的孩子,,又帶著自己的孩子來買鍋盔,。寒來暑往,四季更迭,,小小的鍋盔已經(jīng)陪伴這條充滿煙火氣的小巷走過30個春夏秋冬,,見證了幾代人的生活日常,承載了幾代人的美食記憶,。說起這些,,王新文的妻子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跟著老王做了30年鍋盔,大家愛吃,,我做得有勁,!”
兢兢業(yè)業(yè) 收獲幸福
早上8時,老王軍屯鍋盔店里飄出陣陣香味兒,,王新文又開始了一天的忙碌,。只見他將面團分成坨,每一坨拉長往案板上一摔,,“噠”的一聲,,面團變成長條形,再將每一個長條用手力搟開并壓平,,動作熟練而有力,。接著他將油酥抹在面皮上,卷起來搟開,,再將肉餡涂抹在一個個面皮上,,卷起來,壓成圓形下鍋,,整個過程不足一分鐘,。
鍋盔放入烤箱,不一會兒就變得金燦燦,?!耙郧暗昀镉玫氖敲簹鉅t,做好的鍋盔要放在爐內(nèi)翻烤,,讓鍋盔‘去油’,,這一步很關鍵,,也是鍋盔香酥脆的秘訣?!蓖跣挛恼f,,去年桃園二巷全部改造為電爐子,這個步驟就改在電烤箱里進行了,。
王新文早出晚歸,,每個鍋盔里,都飽含著他對好日子的期待,。2000年,,為了孩子能上好學校,王新文買了房,。如今,,兒子不僅如他所愿考上大學、考上研究生,,還出乎他預料地成為一名老師,。今年,他還給兒子辦了婚事,,日子真是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婚禮當天,,桃園二巷的很多朋友都去祝賀,,他們幫忙布置場地、準備酒宴,,讓王新文覺得心里暖暖的,。那一刻,30年來的艱辛和汗水,,困難和挑戰(zhàn),,都如此微不足道。
又來客人了,,王新文笑著忙碌起來,,又一鍋美味的鍋盔出爐,空氣中飄來了熟悉的味道,,溢滿了幸福。
記者手記
市井小巷,,聚攏起是煙火,,攤開來是人間,既有平凡人家的柴米油鹽,,也有小店主人的夢想和未來,。在桃園二巷這條充滿煙火氣的老街,,我們采訪了徐文林香酥餅、楊老二豬蹄,、一品壽司,、姬小伙酸辣粉、老王軍屯鍋盔5家小店,,他們開店時間不同,,售賣美食各異,但都心懷夢想,,相信奮斗是通往未來的鑰匙,,相信汗水會凝成智慧,迎接美好生活,。他們以做美食開啟自己的生活旅程,,不斷抵達日常生活的幸福時刻,也為這座城市帶來了活力,,帶來了揮之不去的鄉(xiāng)愁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