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彌陀說法圖(唐·五臺·佛光寺)

金母元君圖(元·芮城·永樂宮)

售魚圖(元·洪洞·水神廟)

狩獵圖(北朝·忻州·九原崗墓)

徐顯秀墓壁畫展開圖(北齊壁畫博物館供圖)
介子平
我對壁畫的研究,,屬機緣巧合。2010年12月,,由文化部藝術(shù)司組織的2010年全國畫院優(yōu)秀創(chuàng)作研究扶持計劃項目啟動,,由山西畫院申報的課題《山西古代壁畫藝術(shù)》入選了該扶持項目。翌年,,項目開始,,我有幸受邀加入課題組,負責文字整理工作,。其間,,我有幸近距離、系統(tǒng)地接觸到了這些珍貴的古代壁畫,,遂為之精湛傾倒,,為之壯觀嘆服,隨之恂然恭謹,,肅然起敬,。
家底豐厚
中國古代壁畫藝術(shù),濫觴于春秋,,興于漢晉,,盛于唐宋,延至明清,,在宋元前一直是中國繪畫的主流形式,。它在形式上附存于各類建筑,而在功能和審美上又自成體系,,獨具價值,,且傳統(tǒng)蓄積深厚,,源遠流長,蔚為大觀,。
山西作為華夏文明的主要發(fā)祥地之一,,現(xiàn)存古代壁畫(以寺觀、墓室為主)27259.52平方米,,面積僅次于敦煌,。且年代序列完整,從漢,、唐,、五代至宋、遼,、金,、元、明,、清各朝各代,,歷時不斷,脈系清晰,,時間跨度達2000年之久,。
山西古代壁畫藝術(shù),以其“圖畫天地,、品類群生”之內(nèi)容的豐富,、內(nèi)涵的豐厚,集建筑,、壁畫,、雕塑三位一體,反映了中華文明在不同歷史時期政治,、經(jīng)濟,、宗教、民俗,、藝術(shù),、民族交流、天地人生等觀念和理想,,體現(xiàn)著“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并運”的“文以載道”的藝術(shù)理想和特殊社會文化功能,。
山西壁畫浩瀚如煙且地域分散,,為方便欣賞,我特依照時間順序列舉出各個歷史時期最具有代表性者:
北朝·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
北齊·朔州·水泉梁北朝壁畫墓
北齊·太原·徐顯秀墓
北齊·太原·婁叡墓
唐·五臺·佛光寺東大殿
五代·平順·大云院
宋·高平·開化寺
遼·靈丘·覺山寺
遼·應(yīng)縣·佛宮寺
金·朔州·崇福寺
金·繁峙·巖山寺
元·芮城·永樂宮
元·稷山·青龍寺
元·稷山·興化寺
元·洪洞·水神廟
元·汾陽·五岳廟
明·洪洞·廣勝下寺
明·渾源·永安寺
明·陽高·云林寺
明·繁峙·公主寺
明·五臺·佛光寺文殊殿
明·太原·多福寺
明·靈石·資壽寺
明·汾陽·圣母廟
明·洪洞·廣勝上寺
明·新絳·稷益廟
清·霍州·媧皇廟
清·太谷·凈信寺
清·大同·華嚴寺
不難發(fā)現(xiàn),,我所列舉的壁畫,,非墓葬壁畫即寺觀壁畫,墓葬壁畫除少部分原址保存外,,大多進入了博物館,,而寺觀壁畫基本都在原址。
種類齊全
墓葬壁畫
墓葬壁畫一般繪于墓室的四壁,、頂部以及甬道兩側(cè),。內(nèi)容多是反映死者生前的活動情況,也有神靈百物,、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日月星辰以及圖案裝飾,。
漢代壁畫存于墓室,,現(xiàn)存最早者為平陸棗園漢墓壁畫。北朝墓葬壁畫有太原王郭村北齊婁叡墓,、壽陽北齊厙狄迴洛墓,、太原王家峰北齊徐顯秀墓等。大同西郊元墓,,與前代風(fēng)格已大為不同,。當時的典章制度、風(fēng)情習(xí)俗,,在此多有反映,。
寺觀壁畫
壁畫之大觀,當數(shù)寺觀,。自佛教傳入中土,,在山西地區(qū)的發(fā)展蔚然大觀,寺廟林立,,僧侶云集,,現(xiàn)存約7000平方米的寺廟壁畫,分布于70多個寺觀?,F(xiàn)存最早的寺廟壁畫,,為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的唐代壁畫。現(xiàn)存五代及宋遼金時期壁畫6處,,分別是平順大云院彌陀殿,、高平開化寺大雄寶殿、靈丘覺山寺塔,、應(yīng)縣佛宮寺釋迦塔,、朔州崇福寺彌陀殿,、繁峙巖山寺文殊殿,面積近千平方米,。
受佛教影響,,道教寺觀也采用了壁畫藝術(shù)形式為裝飾。宋元之際,,全真派在黃河以北迅速發(fā)展,,芮城永樂宮三清殿壁畫是其巨作。除卻道觀,,本土信仰的一些廟宇,,也繪制有壁畫,其中的汾陽圣母廟,、新絳稷益廟,、晉祠關(guān)帝廟、霍州圣母廟等處的壁畫頗為精彩,。
明代以后,,寺觀壁畫藝術(shù)漸趨衰落,畫面構(gòu)圖和人物造型日漸程式化,,工藝水平較之前朝大為遜色,。在這其中,新絳稷益廟,、汾陽圣母廟中壁畫為這時期的精品,。山西現(xiàn)存明代壁畫2300平方米,清代壁畫保存近3000平方米,。其中大同華嚴寺大雄寶殿四壁繪畫,,高達6.3米,長約141.1米,,總面積889平方米,,鴻篇巨制,國內(nèi)僅見,。
壁畫藝術(shù)堪稱墻壁上的百科全書,,宗教之外,世俗生活的精彩也多有記錄,。在社會,、建筑、美術(shù)諸多方面,,都有著巨大的歷史意義和研究價值,。
家居壁畫
壁畫其實就在人們的日常生活里。
炕圍畫,又稱墻圍畫,,是一種流行于山西地區(qū)的室內(nèi)裝飾畫。以線條勾勒,,色彩填充,,最后清漆罩封。題材大多為瓜果梨桃,、花卉樹木,、三國水滸故事、才子佳人等,??粐嬍潜诋嬙诿耖g最終的落腳點。我曾在祁縣老城閑逛,,無意間在一戶何姓人家的門廊兩側(cè),,發(fā)現(xiàn)了壁畫繪制,尺幅不小,,大概有百年以上的歷史,。
昔時,晉式房構(gòu)皆留有坎墻,,大約一米二三高低,,炕圍畫即沿坎墻而作,起初只繪炕頭范圍,,也有滿屋皆繪者,。與之不同的是,寺廟壁畫皆繪制于坎墻之上的土坯,,或未經(jīng)燒制的磚坯之上,。磚石坎墻,可承載重量,、牢固墻體,,防止潮氣侵蝕。土坯則可使墻體內(nèi)部的潮氣不致腐蝕畫面,,也可使墻體外部的堿硝免除侵蝕,。土坯墻體與泥皮間的自然縫隙,尚可流通空氣,,保持畫底干燥,,畫面遂得以長期保存。
匠心延綿
那次隨課題組南北考察,,除卻對壁畫藝術(shù)的切身感受外,,考察中的故事,也頗有回味,。課題雖已結(jié)項,,思考仍未停止,。宋元以來,文人畫興起,,人以畫傳的舊式由此改變,,畫遂以人傳。與此同時,,從畫技上,,壁畫開始走下坡路。古人言“寧可畫以人傳,,不可人以畫傳”,,蓋因“畫以人傳”者,不論背景端的,,不問英雄出處,,惟以作品說話,畫如此,,其他何不然,?
這些壁畫繪制年代雖記識周詳,然除稷山興化寺,、芮城永樂宮幾座寺廟壁畫外,,繪制者多未留名。匠人是一群靠手藝營生的勞動者,,雖說身懷絕技,,但在古代社會地位并不高。他們視手藝為謀生手段,,藝術(shù)家的稱號更多是后人賦予的,。匠人的神秘還在于他們的默默無聞,并不因一技傍身而張狂,。在他們身上體現(xiàn)出的共性比個性多,,所以其作品中的時代印記在集體無意識中顯而易見,這一點正好與文人藝術(shù)家相反,。同是“元四家”,,黃公望與倪云林的畫風(fēng)迥異;同為“揚州八怪”,,鄭板橋與金農(nóng)筆意云壤,,但若是觀賞一幅楊柳青年畫,你會發(fā)現(xiàn),,清乾隆年間的制品與光緒年間的并無軒輊之別,。匠人的手藝極易因一個家族、一個作坊的消亡而失傳。從這一點來說,,匠人的個性又是那么強,,大到營造法式,中到碑石造像,,小到雕蟲之技,,概莫如是。而文人藝術(shù)家的作品不外乎書畫篆刻幾樣,,可以說,文人藝術(shù)家注重的是個性表達,,而匠人的個性則是在作品大同中的小異,。
匠人的風(fēng)格由大眾所好鑄就,大眾所好乃趨吉祥求富貴心理的反射,,所以匠人的作品無論出自哪個時代,,欣賞起來總是那么親切,總能體會到有種情感在其間,,也許這就是匠人所謂的共性所在吧,。其實,來自民間的體驗和情緒何嘗不是這樣,。匠人的手藝往往在相對封閉中世代相傳,,并傾其一生心力為之精益求精,最終獨步天下,,這同大師級藝術(shù)家走的是同一條路,,達到的是同一個境界。大師除作品外,,可能還留下一部厚厚的論述傳世,,而匠人留下的或許只是一兩句上口的諺語。匠人的自信是一種類似無記名投票的當選,,匠人的榮耀在于眾人贊不絕口時,,他暗自竊喜。竊以為,,好的匠人就是藝術(shù)家,,驚嘆壁畫之精良,越發(fā)感嘆畫匠之品格,。山西古代壁畫在數(shù)量和質(zhì)量上固然令人贊嘆,,但藝術(shù)風(fēng)格和表現(xiàn)手法才是其真正的魅力所在。
神與人之間,,一個寫意,,一個寫實。
寺觀壁畫中,主要為神道人物,。人性與神性之間,,五官手足、身段比例,,或伸或縮,,衣飾裝扮,皆為想象,,以此產(chǎn)生一種亦神亦人的距離感,,表達崇高與審美意趣。神是人的想象,,其形象雖由現(xiàn)實中的人轉(zhuǎn)化而來,,卻是觀念化人之面貌,具有知性的秩序,。
魯迅說其小說人物的原型,,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角色”,齊白石則說“凡天下之名山大川,,目之所見,,或耳之所聞?wù)撸峤杂柚?。宗教造像也是如此,,審美意識首先著眼于宗教,雖以現(xiàn)實中人為藍本,,卻非取自具體一人,。宗教造像在于以具體形象襯托精神世界,以造型之美,,印證一個正覺哲思的世界之真,。其已脫離藝術(shù)對象,上升為對審美的普遍抽象,。
由此可見,,古人的審美取向,與今人有所不同,。
意外發(fā)現(xiàn)
古人建窟本是為表達對宗教的信仰與虔誠,,窟內(nèi)作畫傳達的是供養(yǎng)許愿者的心聲,但建窟要花費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時間,,于是便有人投機取巧,,把先人洞窟據(jù)為己有,,并將原有壁畫涂泥新繪、題名且書具心愿,。這樣的覆蓋甚至達到了四層??箲?zhàn)時期,,在敦煌臨摹壁畫的張大千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這個秘密,,為看到早期的唐作,,他便將外層的畫幅剝落了。此事一經(jīng)披露,,全國輿論一片嘩然,。
1972年,,在修葺天津薊縣(今薊州區(qū))獨樂寺觀音閣時,,發(fā)現(xiàn)其下覆蓋著精美的元代壁畫,內(nèi)容以高達兩米的十六羅漢為主體,,下部繪以世俗題材,。這些壁畫是清乾隆十八年(1753)大修時被泥灰罩蓋的,其間被隱藏了200多年,。山東泰安徂徠山光化寺維修時,,也意外地在明代壁畫下發(fā)現(xiàn)了一層宋代壁畫。
2011年2月,,大同市文物部門工作人員在一次墻體檢修中,,無意間在善化寺三圣殿內(nèi)一素面墻體的泥層下,,發(fā)現(xiàn)了隱匿著的160平方米的明代壁畫。其畫法精細,,線條流暢,人物傳神,,畫面生動,。壁畫上有古人題記的“隆慶”年號,估計此壁畫在明末即已封于泥層之下,。我隨課題組一行考察善化寺時,,有幸目睹了該壁畫的清理過程,。
無論什么原因,,被覆蓋者因此而幸存,,多少讓人感到了些許欣慰,也由于這層覆蓋,,使其在重見天日時,仍能色澤艷麗,、栩栩如生,。
結(jié)語
山西是中國古代建筑保存最為豐厚的省份,,壁畫依建筑而存在,又獨立于此,,單列成篇,,所以山西成為古代壁畫最為豐富的省份之一也是順理成章,。數(shù)量既多,,便存在著保護難題,。作為壁畫存在地,,守之有責,,開發(fā)利用也有責,。解讀之,,挖掘之,,講好壁畫,,講好壁畫里的山西故事,,作為一名研究者,,義不容辭,,也刻不容緩,。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作者提供)
講座地點:太原市圖書館
主講人:介子平
時間:2024年2月3日

介子平,,山西省政府文史館研究員,,山西省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山西省散文學(xué)會副會長,。出版的美術(shù)學(xué)方面的個人專著有《消失的民藝·年畫》《褪色的記憶·連環(huán)畫》《雕刻王家大院》《畫說山西古代壁畫》《大韻書法》《風(fēng)華丹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