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暖融融的陽光穿過四四方方的玻璃窗,,照在坐在炕沿上瘦小精干的狗世子老人身上,。95歲的老人眼不花耳不聾,講起解放太原的支前故事,,底氣充沛,,條理清晰。
1948年11月的一天,,凌晨3點多,,一陣急風(fēng)驟雨似的“噠噠”聲驚醒了婁煩縣鹽市崖村的睡意。黑漆漆的夜色里,,依稀可以看清一隊移動的人影和毛驢隊伍,,那是支援解放太原去送糧食的老百姓。為了早一些將糧食送到前線,,他們走的是最近的小道,。臨行前,,村干部反復(fù)叮嚀:“咱們是解放太原的大后方,前線戰(zhàn)士們正拼著性命沖鋒陷陣,,咱老百姓也不能閑著,,要盡咱們最大的力量支持他們。狗世子,,你路熟,,領(lǐng)著大家伙兒快去快回?!?/p>
“保證把糧食按時送到,!”狗世子信心十足地向村長保證。
這支運糧隊一共4人,,都是村里的精壯漢子,,張文興、張安海,、張有全,,還有狗世子。狗世子,,大名叫張有來,,村里動員支前送糧時,他第一個就報上名,。村里有人勸狗世子:“你是你娘好不容易養(yǎng)大的心肝寶貝,,不守著娘,胡摻和甚,,把好糧交上就行了,。”可狗世子用娘的一句話堵住了眾人的嘴:“咱過上好日子,,不能忘了共產(chǎn)黨,!”
狗世子念過書,又寫得一手好字,,因此常參加村里的一些重要會議,。由此,他知道,,為支援解放太原,,婁煩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支前運動,。青年們踴躍奔赴前線參戰(zhàn),,更多的群眾在婁煩后方根據(jù)地開展著支前運動,留守在家的婦女們則擔(dān)負(fù)起紡紗織布,、耕田種地,、趕做軍鞋的活兒,。駐扎的部隊被服廠,為解放軍趕制的軍裝,、被褥和軍用物資源源不斷送往前線,。“母親送兒打頑軍,,妻子送郎上戰(zhàn)場”踴躍參軍支前的生動場面在婁煩屢見不鮮,。這些激動人心的消息在狗世子心里泛起了波瀾,生了根,、發(fā)了芽,。
從鹽市崖到陽曲縣,徒步得三天三夜,。為了趕時間,,他們翻山越嶺,穿溝過河,,走的都是小路,。餓了吃口干糧,水喝完了,,碰上凍冰便歡喜不盡,。為了早日把糧食送到,他們盡量少休息,。狗世子的腳板不知啥時候打了泡,,每走一步都鉆心地疼。當(dāng)他們終于走到陽曲北小店,,看見絡(luò)繹不絕的送糧支前隊伍時,,狗世子和隊友心中涌起陣陣自豪。
其實,,狗世子的送糧隊,,只是婁煩支前運動中的滄海一粟。
婁煩縣革命斗爭史資料《紅色記憶》中有這么一段記錄:“據(jù)參加過解放太原支前的郝白玉老人生前回憶,,1948年10月去的2000多人只是第一批,,后來又派過第二批和第三批……直接參加解放太原支前的人數(shù)差不多有一萬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