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0日,在墨西哥召開的
國際灌排委執(zhí)行理事會上,,
寧夏引黃古灌區(qū)
被正式授予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這是中國黃河流域主干道上產生的
第一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也是寧夏這片土地上誕生的
首個世界遺產,!
流經銀川平原的黃河水平靜舒緩,,滋養(yǎng)著兩岸的湖泊濕地和千里沃野。
兩千多年灌區(qū)開發(fā)史
從銀川城區(qū)出發(fā),,一路向東去往黃河的方向,,路兩旁是高大的白楊樹,遠處是連綿的田地和一個個蔬菜種植地……
視野所及,,滿目蒼翠,。
這些綠色,是從黃河里流淌出來的,。
展開寧夏引黃灌區(qū)渠流圖,,就能清晰看到,黃河水經過一條條古渠,,流淌進銀川平原,,再通過無數條像毛細血管般的支渠,澆灌著每一株稻子,,每一株小麥,、玉米,每一棵白楊……
黃河浸潤著銀川的每一寸土地,,成就了千里沃野,。
黃河水造就了美麗的塞上湖城
滔滔黃河水,自巴顏喀拉山脈而下,,穿高原,、過雪山,匯集眾流,,波瀾壯闊,,氣勢磅礴。流過黑山峽進入寧夏后則一改脫韁之勢,,水流趨于平緩,,河谷豁然開朗。
水流的趨緩,,使泥沙在開闊而平坦的土地沉淀,,舒緩的水源,豐厚的沃土,,為灌溉農業(yè)的形成奠定了自然天成的地理基礎,。
此間水土肥沃,、湖泊眾多,風光秀美,、物華天寶,,謂之“天下黃河富寧夏”。
寧夏引黃古灌區(qū)從公元前215年就開始開發(fā)了,,距今2000多年,。
黃河潤澤出這片“米糧川”
在這漫長的歷史中,歷代統(tǒng)治者和這片土地上的勞動人民不斷進行開發(fā)建設,,留下了秦渠,、漢渠、漢延渠,、光祿渠,、唐徠渠、美利渠,、七星渠、羚羊三渠,、惠農渠,、大清渠等一條條流淌千百年的古渠,一處處橋,、涵,、閘等壯美的建筑物;
蒙恬,、刁雍,、郭守敬等一代代功勛卓著的治水人物,留下了一個個可歌可泣的壯美故事和領先時代的水工技術,;官方和民間留下了各種先進的治水理念,、法規(guī)和制度體系;
王維,、韋蟾,、朱栴等一批批文人墨客留下了數以百計的壯麗詩篇、碑記……
惠農渠
如今,,秦渠,、漢渠、唐徠渠等14條引黃灌溉古渠系,,歷經2000年滄桑巨變仍發(fā)揮著流潤沃土的作用,。
如今,寧夏平原引黃古渠縱橫交錯,,渠道總長1284公里,,引黃灌溉面積780萬畝,。
這些古渠水系延名至今也流淌至今,成為歷史留給寧夏平原的豐厚遺產,。
世界灌排工程的典范
2017年10月,,寧夏引黃古灌區(qū)被授予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殊榮。當時國際灌排委給出的評語是:
寧夏引黃古灌區(qū)是世界灌排工程的典范,;
是古代水利工程的經典,;
代表著中國古代水利工程技術的卓越成就;
與長城一樣,,是秦漢以來中國歷史進程的重要見證,。
黃河滋養(yǎng)著兩岸的銀川人家
遍布寧夏平原的古渠系堪稱“水利博物館”,漢代的激河浚渠,、西夏的卷埽治河,、元朝的更立閘堰、明代的十里長堤,、清朝的規(guī)模開渠,,無不承載著寧夏勞動人民科學的治水、用水,、管水思維和經驗,。
在一條條古渠的“導引”下,黃河水也流進了銀川城,。
銀川地區(qū)的灌溉農業(yè)文明,,已經有兩千多年歷史。始皇帝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蒙恬率30萬大軍北伐匈奴,,將匈奴各部趕至漠北,并筑長城以拒匈奴,。從那時開始,,銀川地區(qū)對于黃河的開發(fā)利用,便拉開了大幕,。
唐徠渠流過銀川城區(qū)
美麗的唐徠渠穿城而過,,郭守敬的雕像在渠畔靜靜矗立,見證著歷史與當下的銜接,。
一座西北內陸城市,,卻有著“水抱城”、“七十二連湖”之稱,,有著宛如江南的濕地美景,,不可謂不神奇。而這一切,,正是與黃河及這片土地上悠久的灌溉系統(tǒng)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結,。
銀川豐富的濕地資源,,使它成為鳥類遷徙路線上重要的“驛站”與棲息繁殖地,并獲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稱號,。因為黃河,,銀川才擁有典農河、鴨子蕩水庫,、鳴翠湖3個國家級水利風景區(qū),,擁有閱海、鳴翠湖,、黃沙古渡,、寶湖和鶴泉湖5個國家級濕地公園。
黃河水造就了美麗的塞上湖城
在銀川這片土地上有著豐富的文化,,但黃河文化是這里的主干文化,,其他各類文化都與歷代對寧夏引黃古灌區(qū)的開發(fā)利用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聯或派生關系。寧夏引黃灌溉水利工程流潤千年,、惠澤當今,。
今天,展現寧夏先民勤勞智慧的灌溉工程所匯聚的渠水,,依然在寧夏山川源源不絕流淌,。歷代傳承的寧夏引黃灌溉工程,是一部鐫刻在中華大地之上氣壯山河的史詩,,也是一幅流淌千年哺育著一方人民的山河畫卷,。
文字:銀川市新聞傳媒中心報紙專副刊部
視頻:銀川市新聞傳媒中心電視社教部
圖片:銀川市新聞傳媒中心全媒體新聞采訪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