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寫作業(yè)母慈子孝,,一寫作業(yè)雞飛狗跳”“沉迷雞娃,,不能自拔”……如今,很多類似的育兒段子在網(wǎng)上流傳甚廣,,乍看好笑,,背后卻是不少父母的壓力和無奈。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他們早早準備“學區(qū)房”,,為選小區(qū)絞盡腦汁,;給孩子報各種早教班,,輔導作業(yè)時更是斗智斗勇:或者為了孩子上個好幼兒園,不惜交上一大筆費用,。
“望子成才”本無可厚非,。但“育兒焦慮”,可能毫無意義,。
競爭,,從牙牙學語開始
在人才競爭愈加激烈的當下,出色的教育履歷不意味著最終的成功,,但卻是實實在在的敲門磚,,“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口號開始流行,逐漸成為父母的普遍心態(tài),。
所以,,很多父母看著才3歲的娃,恨不得為孩子鋪墊好,、規(guī)劃出此后30年的人生,。
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南國商學院心理學教授宋廣文注意到,大眾對教育的重視無法阻擋,,孩子之間的競爭變成了家長之間的競爭,、搶學區(qū)房、陪讀,、請家教,,規(guī)劃學業(yè)人生都力求最好。
人生的起跑線被不斷前置,孩子尚在牙牙學語,,智力開發(fā),、早教培訓已經(jīng)無孔不入,共同畫出一張“成才”的大餅,,“如果父母不努力,,那么孩子就會落于人后”。
橘子媽有兩個女兒,,早早給3歲的大女兒報了游泳班,,一來鍛煉身體,二來學一種技能,;小女兒一歲多,,已經(jīng)體驗過種種不同的托育班。
“每星期我會在固定時間帶孩子去上早教班,,萬一能發(fā)掘出點啥才能呢,?”她并不覺得這有什么奇怪,因為身邊還有家長會和兩歲的孩子全程用英文對話,,美其名曰“啟蒙”,。
沉迷“雞娃”不能自拔?
如果說報早教班之類還是常規(guī)操作的話,,宋廣文說,,近幾年家長們流行的“雞娃”(給孩子打雞血),則往往浸透著“不甘落后”的焦慮感:不斷加碼,,讓孩子不停學習,、拼搏。
有文章科普過“雞娃群”里的行話:比如“海淀六小強”,,指人大附中等北京海淀區(qū)的6所名校,;“上岸”,指孩子成功考入名校,;“自雞”,,家長給自己打雞血,傾其所有為孩子做榜樣,。
對照自身經(jīng)歷與成敗得失,,嗅覺敏銳的家長們感受到了社會對“成功”的定義中,某種微妙但迅速的變化,,一個接一個加入“雞娃”大軍,,疲于奔命但又精神抖擻。
焦慮的家長也習慣用一些具體的,、數(shù)字化的指標作為衡量孩子發(fā)展成果的標準,,比如考試分數(shù),、獲獎證書、英語等級證書等等,。
曾有媒體發(fā)起一項調(diào)查——“培養(yǎng)孩子,,你相信‘出名要趁早’的觀點嗎”,1816位微博用戶表達了自己的看法,,50.0%的受訪者不認同這一觀點,,16.5%的受訪者認同,33.5%的受訪者認為得看孩子情況,。
看著各種你爭我趕的育兒行為,,橘子媽曾產(chǎn)生深深的焦慮感,“鄰居的娃半歲就開始早教練習,,還要給剛上幼兒園的孩子報編程班,,越聽精神越緊張,總覺得我們不報班孩子肯定落后,?!?/p>
她努力控制自己不去“雞娃”,盡可能給孩子一個舒適,、快樂的童年,,但也會陷入激烈的思想斗爭,“如果因為父母不努力,,耽誤了孩子,,他長大后比不上別人,會不會怨恨我,?”
父母過度期待的內(nèi)化與投射
家長是好意,但孩子未必領情,。焦慮情緒籠罩之下,,育兒效果很容易適得其反。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楊琳瓊遇到過一個典型例子:有個學生對學業(yè),、考試表現(xiàn)得非常焦慮,,嚴重到要找心理老師求助。后來老師聯(lián)系到其父母,,才了解到其母從小對孩子的要求非常高,。
“媽媽遺憾自己當年沒有考上好大學,為孩子制定了嚴格的學習計劃,?!睏盍窄偘l(fā)現(xiàn),孩子一直在母親的焦慮中向前,,不停學習,,因而被剝奪了很多與小伙伴交往,、游戲的時間。
但是上了高中,,孩子成績漸漸落到后面,,媽媽當然非常著急,依然催,、管不停,,甚至會坐在孩子身邊督促,不過媽媽擅長的那一門功課,,恰恰是孩子最糟糕的一門,,效果并不好。
經(jīng)過耐心疏導,,媽媽慢慢接受“孩子健康成長更為重要”的觀點,,有了反思和改變。但是孩子已經(jīng)內(nèi)化了媽媽對自己的要求,,依然非常焦慮,,對自己極度不滿意,同時自責,,經(jīng)常被鋪天蓋地的負面情緒淹沒,。
楊琳瓊并不否認很多父母的投入,“但他們忽視了自己和孩子是不同的獨立個體,,把自己的人生期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但問題是,父母焦慮的言行舉止,,正侵蝕著孩子的成長空間,。”
育兒焦慮,,毫無意義
日前,,“如何看待鄧亞萍教練式育兒”登上熱搜:了解到孩子喜歡打游戲,并想成為職業(yè)電競選手,,鄧亞萍將電競選手的職業(yè)道路和競爭殘酷性擺出來,,尊重孩子的想法,如此明確分析利弊和講究作戰(zhàn)方法,,被稱為“教練式育兒”,。
有網(wǎng)友為這種育兒方式點贊。也有人思考:何種育兒方式才真正適合孩子,?“育兒焦慮”,,如何避免?
分析一些父母瘋狂“雞娃”的心理原因,,也許是經(jīng)歷過人生中的不如意,,希望孩子不要重蹈覆轍,;擔心自己的生活水平、階層失守,,要求孩子達到某種成功來維持甚至超越,。
或者是攀比心作祟,把自己的價值全部依附在孩子的學業(yè)成敗上,;又或者,,只是盲從,先圖個心理安慰,。但細究起來,,父母這些焦慮根源和孩子無關,都是自己的議題,。
多元智能理論提到,,構(gòu)成智力者是語言表達、數(shù)學邏輯,、自我認知等能力,,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并不是簡單的學習成績或智商,,而是各種復雜的結(jié)構(gòu),。
宋廣文說,我們曾傾向于以分數(shù)來簡單判定孩子的智力高低,,將之與前途掛鉤,,但每個人的能力與智力存在差異,家庭中的積極因素會對孩子產(chǎn)生良好影響,,卻不意味著必然走向成功,。
孩子的成長不是固定的化學反應,當必要條件到位就能帶來某種可以量化的結(jié)果,。世界之大,,社會需要多種人才,父母未必能準確預判什么才是“成才”,。
流水線式的育兒方法難以培養(yǎng)出有個性的人才。楊琳瓊說,,育兒觀體現(xiàn)父母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好的育兒方式?jīng)]有一定之規(guī),父母可以基于對孩子的了解來做選擇,。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家庭教育也是情感支持和人格培養(yǎng),,父母在為孩子籌劃未來甚至做選擇時,,也理應尊重孩子的意見,,傾聽,本身就是一種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