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一座城,,可以有多種方式,,我們從步行到地鐵,是行走方式的變化,,也是時間的距離,。
太原地鐵開通首日,,十幾萬人坐上地鐵,從西橋到尖草坪,,在瞬間的呼嘯中,,抵達城南或城北,。這樣的行走,是在地下,,是在地下穿越過2500年,,也是穿越過人類文明史的萬年光陰。
一站一景,。如果你看到一個青銅鳥尊,,你不要驚訝,這件出土20年的鳥尊,,回眸凝望的是晉陽城在汾水邊的崛起,。如果你看到唐朝的宮殿,也不要驚訝,,并州是唐朝的“北京”,,是李氏王朝的龍興地,這樣的宮殿大氣輝煌,,帶有1000多年的木作痕跡,。如果你看到關羽大神,臥蠶眉,、棗面長髯,、青龍偃月刀,你也不要驚訝,,這不是河東,,但由人到神的傳說,留給我們的是一種精神,,義薄云天,,氣貫長虹。如果你看到兩座塔像望遠鏡一樣,,在墻上時隱時現(xiàn),,你也不要驚訝,那是傅山的爺爺傅霖建造的磚塔,,由磚塔而開出了400多年的花,。穿行在地下,每一處都是新的,,又都是舊的,,新的是科技,舊的是時光,,舊光陰,、舊故事、舊傳說、舊歷史賦予新科技以人文之魂,。享受著出行的便捷,,卻更多地體味著表里山河的時光積淀,體味著2500年太原建城史的文明,。
是地鐵,,又不僅僅是地鐵。人們在很長的時間里,,只會走,,用兩條腿走,走出叢林,,走出原始,。即使到今天,人們還是選擇了最原始的方式來健身,。而那時的太原,還是一片沼澤,,沒有城垣,,沒有街巷,也許有臺駘的身影,,但是朦朧得看不清楚,。
西周時期,人類發(fā)明了馬車,,也就有了交通工具,。若論舟的起始,很早很早,,可有了舟的文獻記載,,依然是在周朝。那時太原屬于晉國,,周成王桐葉封弟,,開啟晉國時代。車舟載著周王朝的諸侯們碾壓過歷史的塵埃,。晉國稱霸過,、衰落過,是華夏民族不能忽略的一段過往,,太原隨著晉國歷史一起沉浮,。君不見,青銅鳥尊,,是那樣威嚴又那樣精美,。
自行車發(fā)明于1791年,都說中國是自行車王國,,但發(fā)明人不在中國,,在法國,,人類進入半機械時代。人類在兩個圓圈的旋轉(zhuǎn)中,,走向更加文明的時代,。那時是乾隆五十六年,這位“十全老人”帶著我們這個國家一步步走向衰弱,。那時已有山西省,,太原為九府之一。
英國人詹姆斯·瓦特在前人的基礎上造出了第一臺有實用價值的蒸汽機,,人類進入蒸汽機時代,,工業(yè)革命開始了,工業(yè)社會來臨了,。蒸汽機帶動了鐵路行業(yè)和輪船行業(yè)的發(fā)展,,西方國家憑借著這樣的工業(yè)紅利,迅速擴張,,掠奪,。而對工業(yè)社會的巨大威力一無所知的清朝皇帝和朝臣們還在暈乎著,雙塔在太原城的東南方冷冷地注視著,。
再之后,,人們又發(fā)明了飛機,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短,。行走的歷史,,就是人類的歷史,在文明程度很高的城市,,在人口擁擠的城市,,不得不說,首選還得是地鐵,。
英國首先于1863年在倫敦建成地鐵,,之后在世界范圍內(nèi)開始了地鐵建造。我國的第一條地鐵在北京,,1977年開始載客,,那時改革開放在即。接著上海,、廣州,、南京、天津,、成都,、沈陽、重慶、西安等城市都有了地鐵,,人們從地上轉(zhuǎn)入地下,,可利用的空間增大,人類前進的步伐加快,。
終于,,太原的地鐵也開始運營了,2020年12月26日,,注定要載入太原歷史的一天,,地鐵滿載著太原人民的欣喜與滿足,一次次呼嘯著,,短時間穿越一座城,,這是我們要追上世界文明的一大步。
坐地鐵看景,,就是看太原2500年建城以來的長足歷史,;跨越過步行、騎車,、公交,、地鐵的方式,也就跨越了從趙國定都晉陽直到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遼金宋、元明清的千年時光,。歷史與現(xiàn)實交織,,人文與自然薈萃,每一步每一時都有山西人千年的貢獻,、千年的浩歌,。
當晉祠唐槐周柏、雙塔與牡丹,、萬里茶道上的關帝廟,、太山的佛骨舍利子、蒙山大佛的幽靜禪意吸引你時,,你在太原的出行方式又多了一種,,會快捷很多。也許你進入地鐵時會和我想到的一樣,,在“衣食住”之后,,體驗“行”的變化。
城市的地鐵是一樣的,但文明的切入方式是不一樣的,,這才是這座城市新的打開方式,。 在太原的地下穿行,一眼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