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塔村旁的稻田公園,,風景宜人,。
花塔村70歲的張六珍坦言,,這些年的光景,是她想也想不到的,。她要努力保持健康身體,,看看花塔村還能變成啥模樣,。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xiāng),。農業(yè)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十三五"期間,我市在鄉(xiāng)村振興與脫貧攻堅上雙線齊進,,生動描繪出了一幅"產業(yè)興旺,、生態(tài)宜居、鄉(xiāng)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xiāng)村振興圖。
農業(yè)發(fā)展圖
當了大半輩子農民的王喜福,,現在有兩個新身份——“新股民”和“職業(yè)農民”,。和全村大多數人一樣,他把自家土地“入股”花塔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除每年固定入股紅利外,,還能根據晉祠大米的產量和銷量參與分紅。2017年,,晉源區(qū)被確定為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試點,。全村647戶、2025名村民身份,,合理劃分股權,,確定將晉祠大米作為全村發(fā)展的支柱產業(yè)。
花塔村地處難老泉的泉域范圍,,曾是晉祠大米的主產區(qū),。經過多年治理,隨著地下水位的升高,,晉祠大米重獲新生,。作為晉祠大米的原產地之一,數百畝稻田承載了全村人的希冀,。
歷經3年,,花塔村蹚出了一條稻田如畫、致富有路的新路子,。2019年,,僅靠晉祠大米產業(yè),該村增收500余萬元,村民腰包越來越鼓,。
轉眼一年又過去,,花塔村黨支部書記、股份經濟合作社理事長何建平仔細地計算著2020年的新收成,。新建40畝育秧基地,,年增收20余萬元;舉辦插秧文化節(jié),,推出“稻田認養(yǎng)”,,年增收15.6萬元,;建成500平方米晉祠大米加工廠,,年增收35萬元……
今年8月21日,全國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會在我市召開,,作為唯一的現場觀摩點,,與會人員被稻田公園的美景所吸引,更為花塔村改革后所收到的成效而贊嘆,。此外,,花塔村還被農業(yè)農村部評選為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先進典型。 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于2017年啟動以來,,我市杏花嶺,、晉源被確定為第二批中央試點單位,兩區(qū)改革工作已于2018年圓滿結束并通過中央驗收,兩區(qū)在健全集體經濟組織運行機制,、發(fā)展壯大集體經濟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連續(xù)兩年實現分紅,總計6687.7萬元,。在全省形成可借鑒,、可推廣的典型經驗。
宜居生活圖
走進花塔村張六珍的家時,,肉香從廚房傳出,。她正躺在家里窗戶下的搖椅上曬著太陽,室外氣溫低,,室內暖意融,。廚房天然氣灶被調到最小火,鍋里的肉“咕嘟”著,。
說起近幾年自家的變化,,她打開了話匣子。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干干凈凈,漂漂亮亮,是大娘對生活環(huán)境變化的總結,。
“以前燒鍋爐,,每年買煤買炭,還得照看好,,冬天家里的溫度才能保證?,F在好了,一個天然氣爐,,點一下開了,,想調幾度調幾度,‘呼呼’地響著,,家里溫度就高了,。政府還有補貼,費用稍微高于燒鍋爐,,但省事,。”老人高興地說,,“還有廚房,,也是天然氣,咱也像城里人,,干凈,、省事、省心,?!?/p>
再說旱廁改造,大娘指著院子西南方的角落,,大方地說:“來看看,,干凈,沒味……”
推開衛(wèi)生間門,,不大的地方,,安裝著潔白的蹲便器,旁邊還有洗手池,,墻面是白色瓷磚,,幾乎是住宅樓里衛(wèi)生間標準。
“我燉著肉,,中午在我這里吃飯,,給你好好說說,變化多著呢,。垃圾有人收,,街道有人掃,污水馬上也要全部接通,廁所還要進一步改造……”張大娘熱情地挽留著,。
走出張大娘家,,走在花塔村的一條條小巷里,錯落有致的房舍,,干凈整潔的道路,,清新暢快的空氣,給人一種安靜愜意的感覺,。
市農業(yè)農村局社事科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市638個行政村,,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管體系實現全覆蓋,,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率達90%以上,638個村莊100%達到清潔村莊標準。完成96160座農村戶廁改造,,農村戶廁無害化普及率達86%,,城六區(qū)農村無害化衛(wèi)生廁所基本實現全覆蓋,。農村硬化路通達率達100%,。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治理水平顯著提升,,城鄉(xiāng)公共資源要素逐步實現均等化,公共服務已接近城市化水平,,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文化旅游圖
驅車去到赤橋村時,,工人正忙碌著進行整村道路改造,力爭將因疫情耽誤的工期趕回來,。同行的區(qū)農業(yè)農村局的工作人員介紹,,這是個極具特色的古村,旅游發(fā)展前景非常廣闊,。
其實,,在此之前的幾年,甚至更早時候,,赤橋人就感受到了旅游帶來的巨大紅利,。
見到村支部書記梁金柱,若不是知曉他的身份,,甚至以為他是導游,。關于赤橋,梁書記說起來滔滔不絕,千年古樹有幾棵,,老式宅院有多少,,傳統(tǒng)文化有什么,一口氣講20分鐘,,意猶未盡,。最后,梁書記一語點題:“晉祠是塊招牌,,依托古晉陽文化,,主打赤橋特色,我們在旅游上下足了功夫,,還要繼續(xù)下功夫,。”
如今,,赤橋已在餐飲和民宿上取得了很大進步,。從2018年與北京某公司聯(lián)合推出第一家民宿,兩年時間,,該村民宿已有40余家,,床位470余張。
梁金柱透露,,今年春節(jié)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而至,,預訂出去的民宿被迫退訂。僅此一項,,赤橋民宿就退款40多萬元,。
村里開超市的劉曉東介紹,以前走的是一些低端貨,,銷路一般,。如今,貨架上有了咖啡,、紅牛等,。“村里人一般不鬧這,,主要是游客,,一年走不少,賺頭大,?!?/p>
此外,赤橋村還有300余人從事旅游運輸業(yè),,且多是高端旅游客運,,一年也有很大收益,。 梁金柱憧憬著,按照晉源區(qū)“百村景區(qū)化工程”,,等村里的路修好了,,疫情也過去了,將是赤橋緊抓旅游,,興村富民的美好時機,,“游覽在晉祠晉源,吃住在古村赤橋”,,這是赤橋人對未來的規(guī)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