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源端午風俗,,早于2006年成功入選為太原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6月23日,,晉源區(qū)花塔村,,孩子正和長輩學習做香囊和五彩線,。一進農(nóng)歷五月,,晉源區(qū)特有的端午習俗便跟隨著晉祠大米插秧的步伐開始了,。
從五月初一至端午節(jié),晉源區(qū)的端午習俗側重不同,?;ㄋ?0多歲的張八小老人告訴記者,當?shù)厝税艳r(nóng)歷五月稱之為“惡五月",。大人們把配好的雄黃酒點在孩子們的眉心,、耳內(nèi),有避驅(qū)毒蟲,,消滅病菌作用,。門插艾蒿,,頭上戴菖蒲,掛符咒,,掛驅(qū)鬼符。大人們折桃樹枝,,扯車前草,、枯草洗凈曬干,待夏日泡涼茶喝,。孩子們拴五色線,,掛荷包,掛葫蘆,,掛老虎以驅(qū)趕“五毒”,。
晉源區(qū)過端午祭祀的不是兩千多年前的士大夫屈原,而是三千多年前的張姓先賢,、治汾第一人————水官臺駘,。“臺駘,,能其官,,宣汾兆,障大澤,,以處太原……”,。關于臺駘治水的記載最早見于《左傳》。臺駘被尊為汾水之神,,也是遠古太原最早的開拓者,。有關“打開靈石口,空出晉陽湖”的故事流傳已有三千多年,,成為晉源人民頌揚臺駘治水為民造福之美談,,也是日后晉源人端午吃粽子的習俗源頭。
水官臺駘把汾水引入黃河,,現(xiàn)出了萬頃良田,。人們感念恩德,此后每年的五月初五,,家家戶戶都會以包粽子,、掛艾草、點雄黃等方式紀念治水英雄臺駘,,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在今天的晉祠博物館和晉源區(qū)王郭村還保留著兩座臺駘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