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APP違規(guī)收集用戶個人信息的風險事件頻發(fā),引發(fā)關注,。其中,,金融類APP的風險事件,不僅關系個人信息安全,還涉及個人金融資產安全,,更需當心,。在手機不離身的情況下,如何防止不法APP通過手機竊取個人金融信息,,記者教你幾個小竅門,。
首先,注冊,、登錄APP時應謹慎提交個人信息,。APP通常會在注冊或首次登錄時收集個人信息用于標記不同的用戶,如賬戶名,、姓名,、手機號、郵箱或第三方賬號登錄體系等基本個人信息,,甚至有些APP在注冊和首次登錄時需綁定身份證和銀行卡,。
對此,個人注冊時盡可能不使用個人信息(姓名,、出生年月等)作為用戶名,;如果提供多種登錄方式(手機號碼、支付寶,、微信,、微博、郵箱等),,建議選擇使用個人信息較少的登錄方式,;注冊環(huán)節(jié)如非必要,謹慎提交個人敏感信息,,如身份證照片,、銀行卡號等。
其次,,向APP提供信息進行身份核驗要小心,。一些APP在開通或使用某些功能時,還需要進一步對身份進行核驗,,會強制用戶提交身份證號,、身份證復印件、手持身份證照片甚至人臉身份信息核驗等措施,。
這時,,個人應盡量使用手機號碼、郵箱,、第三方支付,、“網證”等網絡可信身份認證等間接方式核驗身份,,盡可能少提交個人敏感信息;如果必須提供包含人臉,、身份證照片等信息,,盡量確認其是否有相應的依據(jù),身份信息是否由公安部門,、人民銀行等權威第三方進行核驗,,身份信息是否會被永久留存。
再次,,向第三方頁面提供個人信息要留心,。目前,APP呈現(xiàn)平臺化特點,,在APP內嵌入第三方鏈接,、第三方產品或服務。個人在使用APP時,,如果遇到跳轉至第三方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時,,要謹慎提供個人信息,避免提交與服務無關的信息,。同時,,不要輕易為第三方頁面開通可收集個人信息的權限,不要通過第三方鏈接或頁面直接下載安裝一些不明來源的APP,。
最后,,不使用的APP應及時注銷賬號。不少APP都存在“注冊容易注銷難”的現(xiàn)象,。部分APP在用戶注銷賬號后,,還繼續(xù)以短信、電話等方式騷擾用戶,。個人應將長時間不使用的APP賬號解綁,、注銷,再刪除客戶端,;換手機號時,,應注銷舊手機號注冊的各種賬號。如發(fā)現(xiàn)APP未提供注銷賬號功能或注銷機制無效,,可向有關部門舉報,。
此外,應關閉非必要權限,。權限是操作系統(tǒng)內置的訪問控制機制,。一些APP會通過借助操作系統(tǒng)向用戶申請開啟權限來收集相應的個人信息。比如,,APP申請“相機”權限用于拍照錄像,、掃描二維碼,、人臉識別等;申請“位置”權限可以獲取基于GPS等的精準地理位置用于地圖導航,、實時位置共享等服務或基于基站,、IP等粗略的地理位置用于查看附近的服務或基于位置的智能推薦等,。如果APP強制要求用戶提供無關權限,,則需要考慮是否繼續(xù)使用APP,防止個人信息被過度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