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是普通人生活的第一要事,。70年來,,新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而咱太原老百姓的餐桌上,也早已換了模樣,。從小米,、紅面到大米、白面,;從土豆,、白菜到應有盡有,;從吃不著到不稀罕……就連老百姓下館子,也從“不敢想”變成了如今的“送上門”……
從吃飽到吃好了
“剛到太原,,覺得特別好,,主要是能吃飽了?!苯衲?5歲的馬玉琴老人對記者說,。1949年7月,馬玉琴老人一家六口,,從老家搬到了太原生活,。父親在外工作,母親照顧年幼的弟弟們,,家里做飯便成了馬奶奶的事兒了,。“那會兒,,主食就是小米,、紅面,還有棒子面,?!瘪R奶奶介紹說?!爸劣谌獾澳淌裁吹?,根本就吃不起?!?/p>
因為父親收入不高,,家里人又多,吃飽飯就成了問題,?!靶∶锥假I不起政府供應的,是去外面買私人的,。供應小米是1100元(第一套人民幣)一斤,,私人的700元(第一套人民幣)就買上了?!瘪R奶奶說,,“私人的雖然便宜,但卻是放了好多年的舊小米,,吃起來味道很不好,。”
距離馬奶奶家不遠的地方,有一家豆腐鋪子,。每天早上,,伙計們會把做完豆腐的豆腐渣堆在門外,拉走喂豬,。馬奶奶看到后,,也挎著籃子去討要豆腐渣?!叭思矣袀€窗戶,,我把籃子遞進去,人家看我是個小姑娘,,就挑干凈的給我滿滿裝一籃子,。”馬奶奶回憶說,。
豆腐渣一般是混上紅面蒸窩窩頭吃,。偶爾,家里也奢侈一下,,倒點兒油,,配上蔥花,炒炒吃,。最讓馬奶奶難忘的是,,豆腐渣里摻上小米做小米干飯吃。說著說著,,馬奶奶不由自主地咂起嘴來,仿佛又嘗到了那不好下咽的豆渣干飯,。
到了1979年,,農(nóng)民開始把自己種的大米蔬菜送進城來賣,這樣大大豐富了太原居民的菜籃子,。雖說日常吃飯,,家庭主婦們再不用發(fā)愁了,但在太原想吃點魚蝦之類的稀罕物,,還不是想吃就能吃上的,。
快過年的時候,親戚從南方探親回來,,送給馬奶奶幾斤帶魚,。“我哪會做魚啊,?!瘪R奶奶說,“當下,我就跑到一個南方同事家里請教,,把人家說的步驟都記在小本子上,。”回家后,,馬奶奶試著刮鱗,、開膛取出臟東西,清洗干凈,,晾干,,油炸……到了中午,滿院子飄著魚香味,,幾個孩子一直圍著馬奶奶轉,。“中午就做了一盤,,但一人限吃兩塊,,頭尾搭配著吃?!瘪R奶奶說,。采訪即將結束時,正好臨近中午,,馬奶奶的小兒子做了一桌子菜,,招呼家人落座?!澳憧?,六味齋的肘花、平遙的牛肉,、青椒肉片,、手撕包菜,還有一盤紅燒帶魚……”馬奶奶告訴記者,,“現(xiàn)在可就好了,,想吃啥,都能吃得到,?!?/p>
下館子到送到家
“那時候,可不是現(xiàn)在這樣,,想下館子就下館子,。”今年80多歲的許慶祥老人對記者說,,“下館子,,就是有錢人遇到要談事情了,,才去飯店吃個飯。女人,、孩子是不去飯館吃飯的,,至于全家人一起出去吃飯,那時候更沒有,?!?/p>
許慶祥是林香齋創(chuàng)始人許振江的孫子。剛解放時,,他一直跟著爺爺住,,每天中午就在林香齋吃飯。對于他而言,,林香齋其實比家里更熟悉,。
林香齋的“十大碗”當時很有名氣,醬豬肉,、醬牛肉,、醬兔肉和醬雞等各種醬肉也很受歡迎。不過,,在許慶祥的印象中,,來飯店吃飯的人很少?!拔矣∠笾?,每天基本上也就是兩三桌人?!背燥埖娜松?,點菜也點的很少,通常也就是兩三個菜,?!坝袀€過油肉,就算是好菜了,。”到了1983年1月,,林香齋遷到解放路西羊市街口,,是一棟飛檐斗角、琉璃蓋頂?shù)姆鹿沤ㄖ?,可同時接待500位客人就餐,,林香齋進入了最紅火的鼎盛時期。當時店內(nèi)經(jīng)營的知名菜品包括:過油肉,、糖醋丸子,、灌湯包,、香酥雞及得過全國金獎的“糖醋脆皮魚”。2018年10月21日晉陽湖店,、2018年10月29日千峰路店相繼開業(yè),,至此,百年老店林香齋已經(jīng)擁有五家門店,。
飯店的增加,,背后是咱太原老百姓下館子更容易了?!斑@幾年,,只要過節(jié),全家肯定是去飯店吃飯,?!瘪R玉琴老人說,“至于孩子們,,他們?nèi)サ木透嗔?。”不過前幾天,,馬奶奶全家卻沒去飯店,,而是在家里聚餐?!拔覀兘辛送赓u,,酒店往家里送了一桌子菜?!瘪R奶奶的孫子小張告訴記者:“這不是更方便嗎,,去飯店吃還得看人多不多,能不能停車?,F(xiàn)在讓人送到家,,沒有干擾,氣氛還好,?!?/p>
救濟糧到海產(chǎn)品
清晨,太原市五龍口海鮮市場內(nèi),,人流涌動,,熙熙攘攘。偌大的停車場已經(jīng)停滿了小轎車,,安保人員只能指揮汽車停在道路兩側,。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今年,平均每天咱們太原人要從我們這里買走上萬斤的海鮮,、水產(chǎn),?!?/p>
然而,誰還記得,,在太原解放,,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進城接管街區(qū)的當天,首先就展開賑濟災民的工作,。他們在全市很多街區(qū)支起大鍋,,為窮苦市民熬小米粥。緊接著,,又開始按戶分發(fā)救濟糧,。據(jù)統(tǒng)計,人民政府在市內(nèi)分發(fā)救濟糧75萬斤,,平價優(yōu)待銷售給工人糧食130萬斤,。
從救濟糧到每天消費萬斤海鮮,咱們太原老百姓的餐桌上發(fā)生了多大的變化,!據(jù)統(tǒng)計,,在食品餐飲方面,1959年太原居民年人均消費性支出為114.6元,。城市居民人均年消費糧食166.79公斤,、鮮菜173.50公斤、食用植物油3.46公斤,、肉類4.5公斤,、家禽0.03公斤、鮮蛋0.5公斤,、魚0.35公斤,、食糖1.32公斤。而到了1980年,,人均消費性支出為202.1元,。2016年,這個數(shù)字猛增至3538元,,比1959年的支出總額增加了30多倍,。一個餐桌,道不盡70年的滄海桑田,,更道不盡老百姓的人生至味,、苦樂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