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觀察】
光明日報記者王丹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山與水、霜與雪,、云與林等總是成對出現(xiàn),,相映成趣。其中既蘊藏了山水田園不分割的整體思維,,也包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古老智慧,。
在世園會中國館的中國生態(tài)文化展區(qū),光是“天地人和”“四時景和”“山水和鳴”“春江風和”“祥和逸居”“和而共生”這些極具韻味的名字,,就讓人忍不住來回讀上幾遍,。此外,無論是6米高的“生態(tài)墻”,還是以永生苔蘚及動態(tài)光影呈現(xiàn)的《千里江山圖》,,抑或是“水井”視角下的飛瀑景觀,,無一不彰顯出世園會中國館的“中國氣派”,無一不是對中國天人合一,、萬物一體傳統(tǒng)智慧的尊崇,。
讓建筑回歸自然。別具匠心的中國館建筑本身也是對“和諧”智慧的致敬,。這柄“會呼吸”的如意,,借鑒了人類早期巢居和穴居的古老智慧,因地制宜創(chuàng)造出獨特景觀,,走進它的每一個人沉浸其中,,品味人與自然的樸素關系。先進的地道風技術,、雨水收集系統(tǒng)和上千塊太陽能光伏板的應用,,讓我們看到未來實現(xiàn)“綠色生活美好未來”的更多可能性。
從農(nóng)耕時代到現(xiàn)代社會,,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從未停止,,同樣,對這種關系的調(diào)整也從未止步,。面對環(huán)境污染,、氣候變化等等嚴峻的挑戰(zhàn),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早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國人對與青山綠水共歡的向往,,對與日月星辰同醉的憧憬,也從未像現(xiàn)在這般強烈,。在河北,,塞罕壩百萬畝林海成新的網(wǎng)紅“打卡地”;在北京,,一場冬雪就能激活一場關于城市文化的討論,;在浙江,美麗鄉(xiāng)村的建設摘得“地球衛(wèi)士”的至高榮耀……
生態(tài)文明建設同每個人息息相關,,每個人都應該做踐行者,、推動者。迎接綠色生活時代,,有賴于每個個體于細微處綿久用力,離不開每個個體從生活點滴開始的建構(gòu),。讓綠色成為更多人的“生活信仰”,,讓適度和低碳消費成為社會的流行風尚,需要通過多種形式激發(fā)出人們的環(huán)保熱情,通過多個路徑從智識到心靈推進人與自然的關聯(lián),。當更多人成為“創(chuàng)新擴散S曲線”上的那前5%或者10%,,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未來也就可期了。
對人與自然關聯(lián)的認識程度,,標志著一個社會的文明水位,。水位的抬升注定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但世間事往往因為得之不易而更加值得去求索,。有人說,,北京世園會推開了一扇窗,重新激活了人們對自然的感受和思考,。北京世園會終有閉園的那一天,,但我們對“綠色”的思考永無止境。
《光明日報》( 2019年06月07日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