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外地的朋友來太原,環(huán)城走一圈,,最大的感受是:太原的綠化真好,。
前些年,當太原向“綠化真好”抬腿邁步時,,新修的通衢大道和改造后的大街小巷時常一夜之間綠木成蔭,,就會聽到質(zhì)疑:這個季節(jié)能栽樹嗎?這樣不講規(guī)律的反季節(jié)移栽,,樹木能活嗎,?
事實是,這些樹不僅活了,,而且日漸蔥蘢,,蓬蓬勃勃。如果不是在太原市園林植物研究中心親眼所見一眼望不到頭的400畝容器苗,,如果沒有坐在苗峰的對面,,聽他詳細講解他的“容器苗栽植技術研究”,之前那些別人的質(zhì)疑和自己的困惑,,恐怕永遠無解,。
苗峰說話語速太快,,以至于說到許多專業(yè)術語時,比如“大規(guī)格容器苗培育”,,比如“輕型基質(zhì)的應用”等,,不得不“求”他停下來,重復一次,。然后,,他就慢下來,說著說著,,又快起來,,再次被“叫停”后,,他笑著說:“太專業(yè)的詞回頭我寫出來發(fā)給你吧,免得弄錯,?!?/p>
科研工作者的嚴謹可見一斑。苗峰今年34歲,,2011年從南京林大土壤學專業(yè)碩士畢業(yè),,進入太原市園林植物研究中心信息技術科工作,到現(xiàn)在是第9個年頭,。時間不算太長,,但做的事情羅列起來卻是長長的一串——參與完成了“太原市楊柳飛絮治理技術研究”“容器苗栽植技術研究”“新優(yōu)彩葉園林景觀樹種引種馴化與推廣試驗研究”“五角楓栽植成活率試驗研究”“太原地區(qū)古樹保健技術推廣”等課題,以帶頭人身份組織“多功能土壤通氣管項目”,,榮獲2017年度太原市職工“五小”競賽優(yōu)秀獎,,2018年獲得兩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分別是“一種樹木嫁接固定裝置”和“古樹復壯灌輸器”……
“讀研究生時候所學的土壤學和參加工作后所從事的園林植物研究及園林科研技術開發(fā),,和你當初對未來的憧憬和期許中的愿景有什么不一樣,?”知道這樣的問題會讓人難以作答,但苗峰很坦率:“和想象的完全不一樣啊,,原來以為自己會大多時候在實驗室做研究,,事實上,單位地處偏遠,,條件簡陋,,一個人在單身宿舍住了3年,而工作也更多的是‘面朝黃土背朝天’,?!泵绶宀]有特別沉浸于過往的“艱苦”中,他說,,非常珍惜和感恩自己所處的工作平臺,,沒有這個平臺,,沒有中心領導的支持和團隊小伙伴的配合,自己所學就不可能發(fā)揮出來,,研究工作就無從展開,,更別說出成績。
在園林植物研究中心的容器苗培育基地,,烈日曝曬,,一行行一列列筆直的白臘,在黑色的“罐子”里昂揚向上,,摸一下,,“罐子”是軟的,“這個容器移栽后可以重復利用,?!闭f到最值得自己驕傲的“容器苗”,苗峰認為,,自己主要從事的就是園林植物研究與園林科研技術開發(fā)工作,,將所學土壤學知識充分應用到工作實際當中。以前城市移栽樹木,,需要裁剪樹冠,,還會傷及樹根,成活無法保證,?!叭萜髅纭奔夹g就是將農(nóng)業(yè)上的“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應用到園林上,真正實現(xiàn)了園林苗木缺什么補什么的精準施肥模式,,并且“容器苗”根部自然成團,,移栽不會受傷,也不受季節(jié)限制,,全冠移栽,,無需修剪,成活率100%,。
哦,,一夜之間改變太原的一條街就是這樣實現(xiàn)的。
“不過,,由于成本條件的限制,,目前太原市的大規(guī)格容器苗培育還是以園土為主的重型基質(zhì),由于自重較大,,從長遠來看,,不利于苗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輕型基質(zhì)的應用勢在必行,?!?年前,苗峰開始了自重較輕,、方便移栽,、通氣透水性能好、更好促進根系生長的輕型基質(zhì)研究,。為了節(jié)約成本,,以本地園林廢棄物為主要材料,將腐熟有機肥,、微生物菌劑,、尿素、水分等按科學的配比進行試驗,,最終生產(chǎn)出了適合太原苗木栽植應用的輕型基質(zhì),,其養(yǎng)分含量基本達到了國內(nèi)泥炭的養(yǎng)分含量標準,成本只有國產(chǎn)泥炭的三分之一,,目前進行的栽培試驗,,苗木長勢良好,自主生產(chǎn)的園林廢棄物輕型基質(zhì)已經(jīng)初步具備了向外推廣應用的條件,。
眼下,苗峰正在著手的另一件“大事”,,就是通過技術手段的介入,,完成我市規(guī)模最大、處理技術水平最高的園林廢棄物基地,,目的是要解決目前城市園林廢棄物無處處理的難題,,可以變廢為寶,反哺應用到城市園林建設當中,。不久的將來,,或許你會不經(jīng)意間看到一片一片彩色的“原野”,那是將園林廢棄物做成大小均勻的切片,,配以生物染色劑染色,、烘干,直接鋪設在了園林綠地表面,,其優(yōu)點是可以保墑保水,,抑制雜草生長和土壤病菌的蔓延,尤其是景觀效果非常好,,可完美地替代地被栽植的種種缺點,,真正解決黃土露天的老大難問題。
苗峰真的很忙,,除了做研究和技術開發(fā),,他還承擔了單位微信公眾號“太原園林植物簡介”的編輯工作,,為廣大市民提供專業(yè)認識植物的平臺。幾年間,,由北向南深入五臺山,、蘆芽山、太岳山,、中條山,,歷盡艱辛,采集野生花卉600余份,,并一針一線縫制框裱成標本,,建起了200平方米的園林植物科研展示大廳,成了園林科普教育的窗口,。
“做我們這行,,尤其是剛畢業(yè)的年輕人,要耐得住寂寞,,重復做,,反復做,肯定會出成績,。一座城市美麗的園林風景,,背后是園林人默默的付出,是園林人汗水的澆灌,?!泵绶逡褜⒆约荷钌畹乜躺狭恕皥@林人”的標簽。